秋阳斜照,给平山村的木屋顶镀了层暖金。村公所门前的“憋气罐子”实验余温尚在,但更热烈的“憋气”事业,已然在河畔的炼铁棚子里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徐达成了“憋气”理论的第一个狂热实践者。这位昔日的百战名將,如今一身短打沾满煤灰,像块沉默的黑铁,蹲在那座由他亲手垒砌、如今正在“憋气”理念指导下进行升级改造的炼铁炉前。
炉子旁边,堆著几筐新运来的、黑亮坚硬、带著特殊焦糊味的焦炭块——这是朱明根据记忆描述,徐达带人反覆试验烧制出来的初步成果。
“徐管家,咋样?这『憋气鼓风法』,有门儿没?”朱明凑过去,看著徐达正指挥两个壮小伙,吭哧吭哧地给炉子侧后方安装一个加大號的、结构复杂的木质风箱。
这风箱不再是简单的推拉式,而是参考了朱明画出的草图,內部结构更复杂,进风口和出风口都加了类似“阀门”的机关,力求“憋”住更多的气,再猛地“放”出去。
徐达没抬头,用一根烧焦的木炭在泥地上画著简图,声音低沉:“按专员所言,风箱入气口改小,加挡板(阀门),推拉时,气入小室暂存,待推(拉)至极处,挡板开,气猛出。”
他指了指新装上的风箱,“如此,风力应更猛,更持久,而非之前那般绵软断续。”他眉头紧锁,显然在思考如何让这粗糙的木质结构实现朱明描述中那种“爆发力”。
“对对对!就是这个理儿!”朱明连连点头,又忍不住提醒,“徐管家,这木头风箱,缝隙得堵严实嘍!不然气都从缝里跑了,还憋个啥劲儿?用咱熬好的鱼鰾胶!多刷几层!”
他可是见识过古代木工密封的极限,对蒸汽机暂时不抱幻想,但改进鼓风还是可以拼一拼的。
“已刷三遍。”徐达言简意賅,目光依旧锐利地盯著风箱的连接处。
朱元璋背著手踱步过来,破袄袖子卷到胳膊肘,露出结实的小臂。他探头看了看那复杂的“憋气风箱”,又掂起一块焦炭,凑到鼻子前闻了闻,眉头拧成个疙瘩:
“这黑疙瘩……真有朱专员你说的那么神?比木炭劲儿大?咱闻著……咋一股子糊锅底味儿?”
“老朱叔,您可別小看它!”朱明赶紧科普,“焦炭是用煤在窑里隔绝空气烧出来的,杂质少,火力猛,温度高!炼铁,温度就是命根子!”
“温度上不去,铁水里的杂质就炼不乾净,出来的铁就脆,容易裂!用焦炭,配上徐管家这『憋气鼓风』,炉温起码能再高一大截!炼出来的铁水更纯,杂质少,打出来的铁器才更韧更硬!”
他拿起旁边一块之前用木炭炼出来的铁锭,敲了敲,发出略显沉闷的声音,又指了指旁边一块刚用初步试验焦炭炼出来的小铁块,“您听听这个!”
“鐺!”徐达隨手拿起小锤在那块新铁块上一敲,声音清脆悦耳,带著一种金属特有的迴响。
“咦?”朱元璋耳朵一动,眼睛亮了,“这声儿……是脆生了不少!”他接过那块还带著余温的铁块,仔细掂量、摩挲,“看著也细密些?不像之前那铁疙瘩,里面儘是砂眼儿。”
“这就是进步啊,老朱叔!”朱明趁热打铁,“等徐管家这『憋气大风箱』弄好,配上足量的好焦炭,咱平山村的铁,绝对能上一个台阶!到时候,打出来的农具,更锋利更耐用!甚至……”
他压低声音,带著点诱惑,“打点好刀好枪,也不是不可能!”
朱元璋和徐达的目光瞬间交匯,都看到了对方眼中闪烁的精光。好铁!对於一个开国皇帝和一个百战名將来说,这诱惑力是致命的。
“干!”朱元璋一擼袖子,豪气干云,“徐大!缺人手不?咱给你搭把手!这憋气的门道,咱也得学学!”说著就要去搬旁边沉重的风箱连杆。
徐达嚇了一跳,赶紧拦住:“老爷!使不得!这粗活……”他话没说完,朱元璋眼一瞪:
“啥老爷!咱现在是朱虫八!平山村炼铁坊……呃……副管事!朱专员是正管事!你是技术大拿!咱就是个小工!”
他不由分说,真就挤到两个壮小伙中间,学著样子去推那沉重的风箱连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