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新的营生
“这再好不过了”,吕克点头,“那就麻烦您安排一下,从下周五开始,先付您一个月的费用?”
说著他从內侧口袋的皮夹里数出三个一法郎的银幣,递给门房。
门房接过硬幣,脸上终於露出真诚的笑容:“放心,杜邦先生,索菲夫人会把这里收拾得像模像样的。您先安置吧,需要热水灌铁桶,或者有其他事情,隨时在一楼值班室找我。”
他收了钱,便走了。
......
躺在结实的床铺上,感受著身下的柔软,吕克发出了一声喟嘆。
但是很快,他的眉头又重新皱了起来。
“写小说终究只是一次性收入啊,我总不能把世界名著抄个遍吧!”
吕克心知肚明,若想在巴黎长久立足,仅靠偶尔的稿费是绝对不够的,他需要其他营生。
而且他內心始终横亘著一条无法逾越的道德界限,他不能,也不愿將后世那些璀璨的文学巨作一一窃取过来,成就他自己在这个时代的声名。
那是对真正才华的褻瀆,他的良心会痛的。
所以他需要找到更稳定、更可持续的收入来源,为自己铺就一条不那么依赖“借鑑”的路。
於是,还躺在床上的吕克,开始仔细梳理起了几个可行的赚钱门路。
得益於他的新锐作家光环和法学院学生身份,倒是真有那么几个不错的选择。
吕克理了理,大致四个方向。
首要的,便是拉乌尔热情牵线搭桥的两条路。
头一条是在精英家庭担任“文化伴读”,在巴黎上阶层圈子里,传统的学院派教师因其刻板陈腐,正被一部分寻求更有格调、更贴近现实社会教育的家长所嫌弃。
他们希望子女不仅掌握经典,更需懂得人情世故,能在未来的社交沙龙中得体而优雅地谈论文学艺术,而非成为只会引经据典的呆板书虫。
而吕克,恰恰符合这种的需求。
他的法学院背景印证了学识基础,《骑马》的轰动更是拔高了他在这些家长们眼中的形象。
拉乌尔便给吕克介绍了一个这样的僱主,亨利·德·蒙莫朗西。
蒙莫朗西先生是巴黎艺术学院颇有影响力的常任理事,他是拉乌尔父亲旧识圈子里的人物。
蒙莫朗西先生十岁的独女阿梅莉,对枯燥的文法课兴趣缺缺。
在看到《费加罗报》上那篇令人印象深刻的小说后,蒙莫朗西先生便通过拉乌尔了解到了吕克的情况。
並提出请吕克每周两次,在午后前往他们在玛莱区的寓所,担任阿梅莉小姐的“文学引路人”。
报酬自然也是让吕克颇为心动的,每次课程五法郎,这可相当於当时巴黎一个工人的整日薪资。
更让吕克心头微热的是,蒙莫朗西家每次课后都会邀请他用一顿精致的下午茶。
热乎乎的红茶或咖啡,小巧但管饱的三明治、蛋糕和水果,分量虽不多,却可以为他实实在在地省下了一顿晚餐的开销。
折算下来,每次上门,实际收益接近七法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