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之路並非一帆风顺。

首先便是工匠短缺。

这里不是中原,而是岭南……

懂木工、篾工,尤其是有能力带队製作如此复杂器械的熟练工匠,在交州本就是稀缺资源。

各乡各峒闻讯后,纷纷派人来郡城“借”工匠甚至“抢”工匠。

导致工价飞涨,原有的一些工程受到影响,怨言又开始隱约出现。

其次,物料筹措困难。

並非所有村寨都靠近竹林。

木材、铁料、桐油都需要钱粮去换购或远途运输,对於许多贫瘠的村寨而言,这是一笔巨大的负担。

虽有府库补贴,仍是杯水车薪。

再者,技术掌握也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

虽然士燮已將图纸公开,但真正能看懂、能独立指导製作的匠人少之又少。

派下去的“劝农使”多为文吏,对具体工艺一知半解,往往无法解答乡民遇到的实际问题。

果然,想像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许多地方造出来的水车要么效率低下,要么故障频发,甚至有用不了多久就散架的情况,反而挫伤了积极性。

还有便是固有的观念阻力。

一些偏远峒寨的俚人首领对此持怀疑態度,认为这是汉人的玩意,会惊扰山神水神,不愿採纳。

甚至暗中阻挠。

桓邻將这些一一道来。

“我知道了,下去吧。”

士燮很快接到了来自各方的反馈。

他揉了揉太阳穴,有些无奈。

发明成功仅仅只是第一步。

要將它真正转化为生產力,交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他立刻调整策略。

其一、在太守府下设“工巧曹”,徵召以陈老栓、赵竹眼、张铁牛为首的一批优秀工匠入籍为吏,专司水车及日后其他新式农具的改进、標准化製作和工匠培训。

溪娘因精通俚汉双语且熟悉工艺,也被破格录用,负责与各俚人峒寨沟通传授。

其二、编写通俗易懂的《水车製作要诀》和《维护须知》,图文並茂,由“劝农使”和工匠们下乡宣讲教授。

其三、优先在水源充足、人口密集、交通相对便利的区域推广,树立样板,以点带面。

对於偏远或贫困地区,则採用府库借贷物料、秋后以粮偿还的方式逐步推进。

其四、亲自接见有疑虑的俚人首领,带他们参观白水峒的成功范例,消除其顾虑。

……

其实,龙骨水车的成功与推广,带来的影响远不止於农田水利。

太守府內,隨著“工巧曹”的设立和运转,另一股暗流也在人言窃窃中悄然涌动。

焦点之一,便是那位被破格录入“工巧曹”、甚至享有吏员身份的俚人少女——溪娘。

她不再是最初那个缩在角落、连大气都不敢出的怯懦女孩。

工坊中的实践、自身智慧得到验证並获得尊重的经歷,以及与眾多工匠,尤其是敬重她能力的赵竹眼师傅的共事。

让她渐渐褪去青涩,显露出俚人女子特有的坚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