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末,东京迎来连续的高温。
街道蒸腾,电车站的广播不停播报著“中暑注意”,而星川书房的风扇已连续转了三天三夜。
林泽舟已几乎將《情书》的投稿拋诸脑后,每天沉浸在书店的工作中。
不是因为放弃,而是他早就习惯了投稿如石沉大海。
但命运,偏偏选择在最平凡的清晨悄然降临。
那日午后,书店如常地开门,顾客稀少。
林泽舟正埋头在柜檯后翻著《电影旬报》的旧刊,试图熟悉这个时代的影评口吻。
“泽舟,有你的信。”
绘里从信箱里抽出一封牛皮色信封,信纸厚实,上头印著“映画旬报编辑部”的字样。
林泽舟一愣。
“可能是退稿吧。”他笑著自嘲,接过信。
可当他拆开信封,看清第一行字时,整个人顿住了:
林泽舟様
感谢您投稿剧本《情书》。
“我们很少读到这种作品。它安静、缓慢,几乎没有衝突,但结尾那封『无人回应的信』,像刀子割开了我们每个人的沉默。”
“本社编剧室一致认为其结构清晰、情感內敛、风格独特,具有极强的时代表现力与未来感,已入选本季度电影旬报剧本赏最终审议。”
“敬请於7月29日前来本社参加脚本座谈评审会议。”
他盯著信纸,仿佛过了好几秒才缓缓读完。他原本以为这封信不过是例行的退稿客套,却没想到——
“中选了。”
他喃喃自语。
“什么?”绘里凑近。
林泽舟抬起头,眼中仍带著恍惚:“我……进了剧本赏的最终选拔。”
绘里睁大眼睛:“真的?那不是……很厉害吗?!”
他点了点头,喉咙却像被什么堵住,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这个时代的电影圈並不开放,编剧圈子更是封闭又保守。
能够进入《电影旬报》的编剧评审,几乎等同於拿到了进入正式製作圈的门票。
这是梦的入口。
也是命运真正按下“开始”的一刻。
......
7月29日,林泽舟来到了日映映画社本部会议室,银座四丁目。
会议室里布置简单,榻榻米地板,低矮的木桌,墙角摆著一个风扇“咿呀”作响。
坐在他对面的是三位不同气质的男人:
一位是身材略胖、戴著金边眼镜的中年人——製片部主任中村信吾;
一位是神情清瘦、带著点子宫崎骏式疏离感的年轻导演——黑川雅志;
最后一位是髮型笔挺、表情冷峻的剧本审阅官——石田一也。
桌上摊著那部《情书》。
空气沉静得仿佛时间静止。
“你用的是本名?”石田最先开口,语气平稳却略带试探。
林泽舟点点头:“是。”
“我翻了你的履歷,没有任何写作经歷。但这部剧本……”石田翻动纸张,“太像一位成熟编剧的手笔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