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二十八字诗
整个甘露殿,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被林墨的举动镇住了。
自大唐开国以来,还从未有过状元敢在金殿之上,要求皇帝和满朝公卿当场出题的。
这是何等的自信。
或者说,是何等的狂妄。
长孙无忌一时语塞。
他没想到林墨会来这么一招。
这完全是阳谋。
如果他拒绝,就显得心虚,坐实了构陷的嫌疑。
如果他同意,万一林墨真有才学……那他的脸就丟尽了。
李世民的眼中,第一次流露出一丝真正的兴趣。
这个年轻人,有点意思。
“准。”
皇帝再次吐出一个字。
长孙无忌的心沉了下去。
他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主动权。
“既然是赵国公提出的质疑,那这第一题,便由赵国公来出吧。”
李世民的声音淡淡传来。
长孙无忌骑虎难下,只得硬著头皮站出来。
他思索了片刻,脑中闪过无数生僻的典故和刁钻的问题。
“好。”
“我便问你,《尚书·大禹謨》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十六字心传,你作何解?”
这个问题一出,不少官员都倒吸一口凉气。
这十六字心传,乃是儒家心性学问的最高纲领,义理深奥,极难阐述。
別说是新科状元,就是在场的许多大儒,都不敢说能解释得尽善尽美。
长孙无忌这是要一棍子把林墨打死。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林墨身上。
只见林墨负手而立,脸上不见丝毫慌乱。
他甚至没有思考。
“人心,好货、好色、好利,是为危。”
“道心,求仁、求义、求圣,是为微。”
“凡人皆有人心,故易放纵。圣人独有道心,故难企及。”
“所谓惟精惟一,便是要克制人心之危,探求道心之微,心意专一,不使其驳杂。”
“所谓允执厥中,便是在人心与道心之间,寻一中正之道,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他侃侃而谈,声音清朗,逻辑分明。
没有引经据典,没有华丽辞藻,用的全是最简单直白的话语。
但就是这些简单的话,却將那十六个字的精髓,剖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连站在一旁,素来以耿直和学问著称的諫议大夫魏徵,都不由得微微頷首。
长孙无忌的脸色更加难看。
他没想到,如此艰深的问题,竟被林墨这样轻描淡写地化解了。
“哼,不过是些口舌之利,纸上谈兵。”
长孙无忌强行挽尊。
“策论讲究的是经世致用,而非空谈义理。”
林墨微微一笑。
“那么,赵国公是想考校臣的策论了。”
不等长孙无忌开口,御座上的李世民说话了。
“不必了。”
“朕来出题。”
李世民站起身,缓缓走下御阶。
他每走一步,殿中官员的心就跟著提一分。
皇帝亲自出题,这可是天大的殊荣,也是天大的考验。
李世民走到林墨面前,停下脚步。
两人相距不过三尺。
林墨能闻到皇帝身上那股淡淡的龙涎香,以及一种久居上位的威势。
“林墨。”
“朕问你,如今我大唐,北灭东突厥,四海昇平,百废待兴。”
“有人言,当与民休息,行黄老无为之治。”
“亦有人言,当励精图治,革故鼎新,开创万世基业。”
“你以为,当如何?”
这个问题,比长孙无忌的要宏大百倍,也凶险百倍。
这已经不是在考校学问了。
这是在考校一个人的政治眼光和格局。
答得好,一飞冲天。
答得不好,万劫不復。
因为这两种观点,在朝堂之上,都有大量的支持者。
无论支持哪一方,都会得罪另一方。
这是一个死局。
长孙无忌的眼中,闪过一丝快意。
他倒要看看,这个狂妄的小子,要如何作答。
林墨沉默了。
大殿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这一次,他没有立刻回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