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 易燃的皇帝
首先,对待下人宽厚一点,別把那些底层苦命人逼急了。
这倒是不难做到。身为现代人,同理心自然要比封建帝王强。
其次,宦官的二十四衙门,宫女的六局一司,需要进行改革,以確保为皇帝服务的近侍们,忠心不二。
他决不允许身边有安全隱患。
还有大礼议。
嘉靖三年,护礼派与皇帝的衝突愈演愈烈,最终酿成左顺门血案。
一百三十四位官员下狱拷问,八十六名官员停职待罪,十七人受廷仗而死。
年轻的朱厚熜在盛怒之下,以霹雳手段,压服了文官集团,取得大礼议第一阶段胜利。
他从此大权在握,可以对大臣动輒打杀,甚至能將首辅斩首於西市。
但,代价是什么呢?
皇帝与文官集团的矛盾愈演愈烈,只是交锋从朝堂转移到了幕后。
政治默契被打破,对抗手段也越来越凶险阴邪。
宫禁火灾与愈发频繁,最终差点要了皇帝的性命。
所以,朱厚熜既要让皇权压倒阁权,又要控制君臣矛盾,別激化到不可收拾的程度,导致左顺门案爆发。
思危之后,就是思变。
他需要改变斗爭手段。
大礼议时,护礼派能够团结一致,与皇帝相爭。
但如果涉及到其他朝政问题,护礼派就不是一个整体了。
所谓文官集团,因为籍贯、政见、利益、师传等原因,可以隨时分裂成数个小团体內斗。
分化瓦解,逐个击破,才是正道。
必须在朝中引入新鲜血液,打破杨廷和一党独大的局面。
“杨一清。”朱厚熜脑海中首先浮现出一个名字。
为人博学机敏,为政通达干练,尤擅边务。而且资歷足够,就算入阁,也是眾望所归。
更重要的是,杨一清是实干之臣,不是那种一根筋的清流,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懂得权变妥协。
歷史上,他属於支持嘉靖帝的议礼派。
召正在閒住的杨一清入朝,再加上皇帝的支持,朝堂上很快就能出现二杨並立的局面。
而朱厚熜属意的另一人,更是重量级,一旦进京,必然掀起滔天巨浪。
这个人便是龙场悟道的贤者,知行合一之君子,集心学大成之圣师,文武双全的社稷之臣,叛王朱宸濠的梦魘,竹子观察者——王守仁!
召杨一清入京容易,但要召王守仁入京,却是千难万难。
对那些清流来说,若有什么是比礼法更重要的,那肯定是道统。
如今理学依然是主流,心学被视为异端,朝堂上下都在严防死守。
以王守仁三十五天平定寧王叛乱的莫大功劳,再加上皇帝对其欣赏有加,早就该到中枢为官。
不说入阁,当个尚书还是绰绰有余的。
结果呢,就给了个南京兵部尚书的职位。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阳明公犯错被贬了呢。
更绝的是,歷史上王守仁已经安安分分待在南京了,某些朝廷重臣还是不放心,又封他为新建伯。
明朝文臣最大的理想,莫过於入阁为宰辅,致君尧舜上。
没哪个读书人的人生目標是公侯。
封爵?这是拿王守仁当勛戚武將对待!
明著是赏赐,实际上却是枷锁。
理学一派铁了心將王守仁困在地方。
朱厚熜要召王守仁进京,除了朝堂阻力极大,时间也很紧迫。
王守仁的父亲就在今年去世,到时候他必然要丁忧回乡。
留给朱厚熜的时间窗口,很短。
即將到来的火灾,必须利用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