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干就干。他先是找来几块合適的木板,用隨身带著的一把小刀,仔仔细细地削出了三个尺码的“鞋楦”,也就是他口中的“鞋样子”。
然后,他通过王队长的关係,找到了营中另外两个会编鞋的老兵,又找了几个被裹挟来的、平日里靠缝补为生的妇人。
他没有谈工钱,因为营里没人有钱。他提出的条件是:计件分成。
搓一捆合格的草绳,记一个工分。处理一堆稻草,记一个工分。而刘老实每编好一双鞋,可以记五个工分。一天下来,卖掉草鞋所得的粮食和铜板,扣除给王队长他们的孝敬后,剩下的,就按每个人的总工分来分配。
一开始,那些人都是半信半疑。但当刘承宇用木炭在墙上画出一个清晰的表格,谁干了多少活,能得多少工分,一目了然时,他们动心了。
这种公平、透明的分配方式,是他们在起义军中从未体验过的。
於是,一个以刘承宇为总设计师,刘老实为技术总监的草鞋生產小组,正式成立了。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经过一天的磨合,小组的效率大大提升。原来一天只能產三五双鞋,现在一天能稳定產出十几双,而且每一双鞋的质量都相差无几。
標准化生產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士兵们来买鞋,不再需要反覆试穿。刘承宇会让他们踩在鞋楦上,量出尺码,然后直接拿一双对应尺码的鞋给他们,方便快捷。
“刘氏草鞋,大小合脚,结实耐穿”的名声,很快就传开了。
刘承宇没有满足於此。他还搞出了售后服务。他宣布,凡是穿著刘氏草鞋在七天內坏掉的,可以拿回来免费修补。这个举动,彻底征服了那些平日里饱受剥削和欺骗的底层士兵。
在这个毫无诚信可言的乱世,刘承宇用最朴素的商业信誉,为自己和父亲贏得了宝贵的群眾基础。
他经常会把一些有瑕疵但不影响穿著的鞋,送给那些在战斗中受了伤,或者家里有孩子的穷苦士兵。这些小恩小惠,不了多少成本,却能收穫最真诚的感激。
渐渐地,这个小小的草鞋作坊,成了营地里一个特殊的存在。它不仅是一个生產单位,更像是一个小小的社群。人们在这里不仅能挣得一份口粮,还能感受到久违的公平和尊重。
而刘承宇,也从一个依附於李过的技术员,开始拥有了属於自己的、最原始的班底。
这一切,李过都看在眼里。他没有干涉,反而饶有兴致地观察著。他发现,刘承宇这小子,不仅脑子好使,还会收买人心。
但他並不担心。在他看来,只要刘承宇还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他折腾出的这点小名堂,翻不了天。
他甚至觉得,这样也好。让这小子帮自己安抚一下底下的这群骄兵悍將,省了自己不少麻烦。
然而,他和刘承宇都不知道的是,这份在乱世夹缝中求存的小营生,未来將会演变成一股谁也无法预料的力量。
祖传下来的手艺,不是开玩笑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