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书同文,车同轨,奠定华夏万世之基!
当天幕上那句奠定华夏两千年大一统格局的万世之功出现时,万朝时空,无数正在口诛笔伐的儒生,声音都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掐住,戛然而止。
就连咸阳宫內,刚刚重新站起的始皇帝嬴政,也屏住了呼吸,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精光,死死地盯著天空。
他倒要看看,这神秘的天幕,要如何论述他的万世之功!
下一秒,激昂的音乐响起,天幕画面再变。
画面中央,出现了一幅巨大的地图,正是战国末年七国並立的疆域图。
紧接著,从七国的疆域上,分別浮现出了各自独特的文字。
秦国的小篆、楚国的鸟虫篆……各种字体,龙飞凤舞,形態各异。
【战国时期,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一纸政令,发往百里之外,便可能因文字不同而被曲解,政令不通。】
【一封商函,送至邻国,便可能因字体差异而无法辨读,商业不畅。】
为了让古人更直观地理解,天幕上甚至开始进行情景模擬。
画面一:一份来自秦国咸阳的加急军事文书,用小篆写著速调粮草北上,被快马送到刚刚被攻占的楚地。
当地的楚国旧吏,辨认了半天,把北上看成了备战,以为秦军要对他们动手,结果造成了巨大的混乱和恐慌。
画面二:一名赵国商人,拿著一份用赵国文字书写的契约,去和一位魏国商人交易,两人对著契约鸡同鸭讲,比划了半天,最后生意没做成,反而差点打起来。
看到这一幕幕,许多人都愣住了。
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统一王朝下的百姓和官员,他们从未想过,在不太遥远的过去,文字不通竟然是如此普遍且麻烦的事情。
“原来……以前各国写字,都不一样啊?”
“我的天,那得多费劲?怪不得打了那么多年仗!”
大唐,太极殿。
李世民看著天幕,恍然大悟,对身边的褚遂良说道:“朕现在才深刻明白,为何前朝大儒常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功。”
“若无文字统一,思想便无法统一,思想无法统一,何谈大一统?”
就在眾人议论纷纷之际,天幕画面猛地一震。
一只象徵著秦国铁腕的巨手,从天而降,將画面上那些形態各异的六国文字,通通扫进了歷史的尘埃。
取而代之的,是结构严谨、笔画统一的秦小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以秦国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废除不与之相符的六国异体字。】
【自此,华夏大地上,无论你来自燕北,还是身处楚南,无论方言口音如何迥异,但你们所书写的,是同一种文字,所阅读的,是同一种典籍,所传承的,是同一种文明。】
【书同文,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轰!
这番论述,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敲在了所有读书人的心上。
他们中的许多人,前一刻还在大骂秦始皇焚书坑儒,是斯文之敌。
可这一刻,他们看著自己笔下理所当然书写著的、一脉相承的方块字,再看著天幕上的论断,忽然间,竟有些失语。
他们骂秦始皇,骂的是他毁了书。
可天幕却告诉他们,也是这个秦始皇,用另一种方式,保住了华夏所有书的根!
这种剧烈的思想衝击,让无数儒生脸色涨红,嘴唇哆嗦,想反驳,却发现无从下口,因为天幕说的,是事实。
咸阳宫內,丞相李斯看到这一幕,激动得老泪纵横。
“陛下,陛下看见了吗?后世……后世是懂我们的啊,书同文,此乃陛下万世不移之功!”
当年,这项政策正是由他一手推行,遭受了不知多少旧贵族的非议,此刻,得到来自天外的肯定,他死而无憾!
嬴政没有说话,但那双微微眯起的眼睛,和攥得更紧的拳头,已经暴露了他內心的不平静。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
天幕画面再转,来到了喧闹的集市。
【统一之前,各国货幣、度量衡,皆不相同。】
画面上,齐国的刀幣、赵国的铲幣、楚国的蚁鼻钱、秦国的秦圜钱……琳琅满目。
一个商人卖布,用的是a国的尺子,另一个商人卖米,用的却是b国的斗。
一个农夫交税,官府用的又是c国的秤,市场混乱,交易困难,盘剥丛生。
紧接著,又是一只巨手横扫而过。
所有的异形货幣和不同的度量衡器,全部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统一的圆形方孔半两钱,和標註著精確刻度的度、量、衡器。
【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此举,打通了帝国经济的血脉,让商品得以在万里疆域內顺畅流通,让政令的执行有了统一的標准,它奠定了华夏作为一个统一经济体的基础,影响至今!】
这一下,被震撼的,不再是读书人,而是天下所有的商贾、官吏和普通百姓。
“原来这圆钱是秦始皇搞出来的?確实比那些刀啊铲的好用多了!”
“统一度量衡好啊,以前去外地做生意,光是换算就得学半年,还老被骗!”
大宋,汴京。
一个大粮商看著天幕,抚著自己的鬍鬚,满脸感慨:“若无秦皇此举,我等的生意,恐怕连一个州都出不去,这位始皇帝,真是……唉,真是让人不知该如何评价!”
功绩的展示,还在继续。
画面来到了一条宽阔笔直的大道上。
【修驰道,以利交通。】
天幕上,以咸阳为中心,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铺展开来,如同人体的大动脉,將帝国的各个角落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一队队的秦军士卒,可以沿著驰道,在极短的时间內,从都城开赴遥远的边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