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环,交易广场。这座矗立在维多利亚港湾畔的金融地標,钢铁与玻璃铸就的巨兽,俯瞰著整个亚洲经济的脉搏。顶层会议室,巨大的落地窗外,维多利亚港繁华璀璨,夜幕下的香江,灯火辉煌,流光溢彩,各色游轮穿梭其间,如同镶嵌在黑色丝绒上的钻石。会议室內的气氛,却与窗外的喧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微妙而压抑。

长条会议桌的两侧,涇渭分明地坐著两拨人。一边是林晓东和苏晴。他们两人,身著朴素的中山装,与周围奢华的环境格格不入,像是误入名利场的理工科学生。他们的面前,只有一台笨重的投影仪和几份简单文件。

而另一边,则坐著一群气场强大、非富即贵的大人物。他们衣著考究,腕上的名表在灯光下闪烁著低调的奢华。

为首的,是香港最负盛名的几大財团掌门人。霍振邦,年过六旬,头髮梳得一丝不苟,目光深邃而睿智。他是香港地產界的传奇,一言一行都带著久居上位的从容和威严。他身旁坐著的是船王家族的继承人李兆南,一位四十多岁的精明商人,曾以大胆的航运布局闻名。

再旁边是新晋的股市狙击手陈永发,眼神锐利,嘴角带著不易察觉的冷笑,他以快准狠的投资风格在股市掀起腥风血雨。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跺跺脚,都能让香港股市抖三抖。他们是受中国政府高层所託,来听一场来自內地的“项目推介会”。

但每个人脸上,都带著礼貌而疏远的微笑,那微笑背后,是商人特有的精明和审慎。他们见过太多內地来的、画大饼的官员和学者,也听过无数听起来宏伟却缺乏可行性的项目。在他们看来,这又是一次“要钱”的政治任务。

“林先生,苏小姐,欢迎来到香港。”霍振邦第一个开口,他一口標准的伦敦腔普通话,字正腔圆,带著天然的上位者风范。“林先生是內地最顶尖的工程天才,今日一见,果然年轻有为,器宇不凡。”客套话,滴水不漏,却也透著一丝距离感。

林晓东点点头,没有寒暄,直接切入主题。他知道,在这些时间就是金钱的资本家面前,任何废话都是浪费生命。“霍先生,各位前辈,时间宝贵。我今天来,是想邀请各位,共同参与一项將改变世界航空格局的工程——东海超级空港项目。”

他话音刚落,身后的苏晴,便打开了他们带来的、唯一一台投影仪。当那张简陋却充满想像力的“海星”航站楼平面图,和那片五十平方公里的人工岛规划,被投射在会议室光滑的墙壁上时,对面那群见惯了大场面的资本大鱷们,还是忍不住发出一阵压抑的惊嘆。这惊嘆,並非全然是震撼,更多的是一种难以置信的荒谬感。

“在东海里造一座比香港岛还大的岛?年轻人,你的想像力,我很欣赏。”霍振邦的语气依旧温和,但话里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不过,我们是商人,不是慈善家。这个项目,我看不到任何盈利的可能。工期多长?预算多少?风险如何控制?这些,恐怕都不是你画一张图就能解决的。”

年轻的基金经理陈永发忍不住笑出声,他用英语对身边的李兆南低声说道:“他是在学摩西分开红海吗?这比去月球修个地铁站还不靠谱。他们是来找我们捐款的吧?”李兆南嘴角微不可察地勾了勾,没有接话,但眼中轻蔑之色一闪而过。

林晓东仿佛没有听到那些嘲讽,他平静地看著霍振邦,眼神中没有一丝波澜。“霍先生说的对。”林晓东点点头,仿佛早就料到他们会有此一问。“跟各位精明的商人谈情怀,確实是对牛弹琴。所以,我们今天不谈技术上的可行性,那对各位来说毫无意义。我们只谈各位最感兴趣的东西——利润。”

他示意苏晴,播放下一份文件。“这是我们指挥部的『盘古』系统,基於沪市及整个长三角地区过去二十年的经济数据,以及我们对国家未来政策的分析,做出的未来三十年经济发展趋势预测。”苏晴的声音,冷静而清晰,带著数据特有的冰冷力量。

投影画面上,出现了一条条令人眼繚乱的增长曲线。gdp、进出口贸易总额、外商直接投资、航空客运及货运量……每一条曲线,都以一种近乎野蛮的、指数级的姿態,向上飆升!它们不是平缓的增长,而是陡峭的,几乎呈垂直上升的趋势,仿佛预示著一个即將喷发的火山。

会议室里,原本带著一丝轻蔑的笑容,渐渐从那些金融家们的脸上消失了。他们或许不信林晓东的技术,但他们不能不信数据。这些数据,是经过严格推算和多方验证的,它们不是臆想,而是一种冰冷的、残酷的现实预兆。他们敏锐的商业嗅觉,让他们从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闻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那是金钱腐朽而又诱人的芬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