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颱风来袭!所有人都说完了,林工笑了!
“一边列印,一边打针!”
这八个字,像八记重锤,狠狠砸在水科院所有专家的心上。
如果说,“导沙促淤”是驯服了东海龙王;“高分子絮凝剂”是给龙王爷装上了加速器;那么这最后一步,就是要在龙王爷的身体里,直接注入一副钢铁的骨骼!
这已经不是工程学了。
这是神学!
那位一直质疑的地质专家,张了张嘴,最终一个字也没说出来。他能说什么?他所有的常识,所有的理论,在这个年轻人的三板斧面前,都被劈得粉碎。
他只能眼睁睁地看著,在那片由泥沙快速“列印”出来的模擬陆地上,一排排微缩的、如同绣针般的钻头模型,被缓缓放下。
然后,林晓东对著操作台,下达了那个曾在虹桥机场让德国专家当场跪下的指令。
“启动『骨气一號』模擬程序。”
虽然只是模擬,但在场的所有人,仿佛都听到了那三百兆帕压力下,特种合金钢发出的咆哮,看到了那遇水膨胀百倍的聚合物浆液,是如何在烂泥深处,强行凝结成坚不可摧的人造岩石。
先造皮肉,再注筋骨。
一个完美的、自洽的、闭环的、但又完全超乎所有人想像的创世流程,清晰地展现在他们面前。
“这……这……”水科院的陈望院士,扶著试验台的栏杆,激动得浑身发抖,“有了这套技术,別说一个东海机场!我们国家的海岸线,想往外扩多少公里,就能扩多少公里!那些被海水侵蚀的滩涂,那些盐硷地,全都有救了!”
他的话,点燃了在场所有人的热情。
钱文德教授看著林晓东,目光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他想起了在沙漠里,林晓东用最“土”的稻草网格,解决了最前沿的流沙问题。而今天,他又用最“神”的科技,来解决一个看似最无解的填海难题。
这个年轻人,他的脑子里,到底装了多少个世界?
“林总工,”钱文德走上前,由衷地说道,“我收回我之前所有的疑虑。这个方案,我个人认为,完全可行!”
“我也同意!”
“附议!应该立刻向中央提交详细报告!”
风向,彻底逆转。
质疑变成了狂热,审视变成了崇拜。
林晓东的办公室,很快就被一摞摞自告奋勇送来的研究报告和个人简歷给堆满了。整个中国最顶尖的一批大脑,都削尖了脑袋,想要挤上“东海超级空港”这艘驶向未来的方舟。
然而,就在项目筹备组的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一个不速之客,和一个坏消息,同时到来了。
这天,试验室里来了一群西装革履的人。为首的,正是国家计委的副主任,钱立群。
他不是来参观的,是来“督查”的。
“周部长的指示,是要你们拿出可行的方案,不是让你们在这里玩沙子。”钱立群背著手,看著那巨大的河工模型,语气里带著毫不掩饰的挑剔和不信任。
他身后,还跟著几个他从国外请来的水利专家,一个荷兰的,一个日本的,都是在填海造陆领域最有发言权的人物。
“钱主任,我们的方案,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苏晴上前,不卑不亢地递上了一份报告。
钱立群接都没接,只是冷哼一声:“报告我看不懂,我只相信眼睛。我请来的这两位,是荷兰德和公司的总工范德梅尔先生,和日本五洋建设的首席专家渡边雄一先生。他们的国家,几代人都在和大海打交道。让他们看看,你们这个『印表机』,到底能不能用。”
那荷兰专家范德梅尔,个子高大,一脸傲慢。他绕著试验台走了一圈,听完翻译的介绍后,轻蔑地笑了起来。
“用絮凝剂来加速沉降?想法很天真。但是,你们考虑过没有,这种化学催化下形成的淤积体,內部结构是极不稳定的。它就像一块用胶水粘起来的沙子,看著成型了,但只要遇到一点点外力扰动,比如一场风暴,就会瞬间崩溃,重新变回泥浆。”
“范德梅尔先生说得对。”日本专家渡边雄一点头附和,他指著那些模擬的导流堤,“还有你们的导流堤设计,太过理想化。真实的海况,比你们这沙盘里复杂一百倍!一个异常的涌浪,就能让你们所有的计算模型全部失效。到时候,这些导流堤,不但不能促淤,反而会变成破坏海岸线的元凶。”
两个外国专家,一唱一和,几句话就將林晓东的方案批得体无完肤。
钱立群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神色。他就是要用最权威的“国际標准”,来戳破林晓东这个巨大的泡沫。
“林总工,你听到了吗?”钱立群看向一直沉默不语的林晓东,“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国际经验!”
林晓东抬起头,看了看那两个趾高气扬的外国专家,又看了看一脸“你看吧,我说不行”的钱立群。
他笑了笑,没有爭辩,只是问了旁边气象组的组长一个问题:“老张,今年的第14號颱风『戈登』,现在到哪了?”
气象组长愣了一下,不明白为什么突然问这个,但还是立刻回答:“报告林总工,『戈登』已於今天凌晨加强为超强颱风,中心风力17级,正以每小时25公里的速度向我国东海沿海靠近。预计,48小时后,將在沪市到浙北一带登陆。这將是……十年一遇的强颱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