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院士集体傻眼:这哪里是建机场,这是在创世纪!
周明的一锤定音,让“东海超级空港”这个听起来像天方夜谭的名字,正式从林晓东的个人构想,变成了悬在中国最高层规划部门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五千万的启动资金,在国家財政极度紧张的八十年代末,是一笔巨款。
但对於一个要撬动千亿投资、在海上造城的神话项目来说,又渺小得像投入大海的一颗石子。
林晓东没有立刻去沪市。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把自己的办公室,从清华的实验室,搬到了一个更“接地气”的地方——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那台全中国最先进的,也是唯一一台大型河工模型试验台旁边。
这台试验台,足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它按照一比一百的比例,精確模擬了长江入海口附近,数百平方公里的水下地形、岸线和主要水道。
当林晓东第一次站在这台巨大的沙盘前时,他前世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前世,为了这个项目,无数顶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就是在这个沙盘上,耗费了整整十年的光阴,做了上千次试验,才最终摸清了这片全世界最复杂河口的水文规律。
而现在,他要把这个过程,缩短到两年。
“林总工,人,我都给您找来了。”水科院的院长,一个头髮白、名叫陈望的院士,恭敬地站在林晓东身边。
他身后,站著一排人。
这些人,每一个都是中国水利、海洋、地质、材料等领域的泰山北斗。有刚刚从沙漠里被紧急召回、晒得像块黑炭的钱文德教授,有国內最顶尖的海洋动力学专家,有研究了一辈子长江泥沙运动的“土专家”。
他们每个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是说一不二的权威。此刻,却都像小学生一样,带著好奇、审视,甚至是一丝怀疑的目光,看著眼前这个比他们所有人的儿子辈还要年轻的总工程师。
“各位老师,各位前辈,时间紧,任务重,客套话我就不说了。”林晓东开门见山,没有丝毫的谦逊和寒暄。
他拿起一根长长的指挥桿,指向了沙盘上那片代表著东海的蓝色区域。
“我们的目標,是在这里,”他画了一个巨大的圈,“建造一个五十平方公里的人工岛。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用什么来填?”
“这还用问吗?”一个地质专家立刻回答,“从內陆採购土石方,用大型货轮运过来,再进行拋填。这是国际上最成熟的填海造陆方法。”
(请记住 101 看书网书海量,??????????????????.??????任你挑 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不行。”林晓东直接否定,“五十平方公里,需要至少二十亿立方米的土石方。把周围几个省的山都挖空了也不够。运输成本,更是天文数字。这条路,走不通。”
“那……那可以用疏浚砂。”一个海洋专家提议,“把附近航道里挖出来的海砂,直接吹填到造陆区。这样成本低,效率高。”
“也不行。”林晓东再次摇头,他的目光扫过眾人,“长江口的泥沙,颗粒极细,是典型的淤泥质粉砂。直接吹填,含水量太高,固结时间太长,形成的陆地,就是一块巨大的豆腐,根本无法承受机场跑道的荷载。”
两个最主流的方案,都被他一口否决。
会议室里的气氛,开始变得有些尷尬。
钱文德教授皱了皱眉,开口问道:“林工,那你有什么想法?”
“我的想法,很简单。”林晓东的指挥桿,从东海,缓缓移向了上游,指向了那条浑黄的、代表著长江的模擬水道。
“我们不『填』,我们『引』。”
“引?”所有人都愣住了。
“对。”林晓东的声音,带著一种不容置疑的魔力,“长江,是全世界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之一。它每年携带入海的泥沙,超过四亿吨。这些泥沙,是我们的敌人,它们淤塞航道,侵蚀岸线。但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换个思路,让敌人,变成我们的朋友?”
他看向苏晴。
苏晴立刻上前,在旁边的黑板上,画出了一副草图。
那是一系列布置在海底的、造型奇特的导流墙和丁字坝。
“我的方案,叫『导沙促淤』。”林晓东解释道,“我们在预定建岛区域的外围,根据精密计算的洋流和潮汐方向,修建一系列半通透式的导流堤。这些导流堤,就像一个巨大的、布置在海底的筛子。”
“当携带大量泥沙的长江径流,和涨潮时的海水交匯时,这个『筛子』,会减缓水流的速度。水流一慢,泥沙就会因为重力而沉降。我们让它在我们想要它沉降的地方沉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