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晴看著他那副样子,心里最后一点委屈也烟消云散。这个男人,他的世界里只有工程、数据和国家。他的浪漫,大概就是那块从非洲河底捡来的、硬邦邦的石头。他的道歉,就是这句实在到不能再实在的“我还没吃饭”。

“走吧,林大英雄。”她主动牵起他的手,他的手很粗糙,布满了老茧,却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心安。“我带你,去吃我们学校食堂最好吃的红烧肉,管够!”

鲁菲吉河的胜利,不仅仅是一座桥的建成。它犹如一枚被投入中国基建领域深湖的巨石,激起了滔天巨浪。一份由大使馆和铁道部联合署名的、关於“鲁菲吉河大桥援建项目技术创新与管理模式”的报告,被直接送到了最高层的案头。

报告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组组冰冷而震撼的数据:二百万美元的预算,完成了法国人一千二百万美元都无法完成的项目;半年的工期,创造了非洲大陆同等规模桥樑建设的最快纪录;“石灰桩”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国家在类似地质条件下的海外工程,提供了一套成本极低、行之有效的“中国方案”。这份报告,让所有看到它的领导和专家,都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一周后,林晓东接到了周明的电话。这位已经升任部长的老领导,声音里充满了压抑不住的激动。“晓东!好样的!你和你的团队,为国家,为我们中国工程师,挣回了天大的脸面!”周明在电话那头,声音洪亮,“现在,国家有了一个新的任务要交给你。”

“周部长,您说。是哪里的隧道塌了,还是哪里的桥又断了?”林晓东已经习惯了这种“救火队员”的身份。

“都不是!”周明在电话里爽朗地大笑起来,“我们现在不缺修桥铺路的人,我们缺的,是能教出修桥铺路大师的『总教头』!”

等林晓东掛上了电话,苏晴快步走了过来,脸上是藏不住的笑意。“鲁菲吉河大桥的项目报告,部里已经催了好几次了。”她的声音恢復了几分职业的冷静,“整个项目从勘探、设计到施工,特別是地基处理部分,採用了大量顛覆性的新技术。周部长的意思是,要把它作为一个典型案例,在全国的基建系统里进行推广学习。”

“应该的。”林晓东点点头,“我们很多土办法,看起来原始,但背后都有科学依据。总结出来,对以后类似工程有好处。”

“所以,”苏晴的眼睛亮晶晶的,比桌上那块星星石还要闪耀,“交通部、铁道部和清华大学联合发文,正式聘请你为『国家基建技术顾问』兼清华大学客座教授。下周三,在清华,有你第一场讲座,题目是『现代基建技术与管理』!”她顿了顿,一字一句地补充道:“整个土木系,还有京城各大设计院的总工、高工,都会来听。你的讲稿,我已经帮你把框架整理好了。”

林晓东彻底愣住了。让他去工地,去解决技术难题,他驾轻就熟。让他去面对几百个学生和专家,开一个大型讲座?这比让他去面对五百吨的极限承重,还要让人头皮发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