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冰下巨响:数据揭秘深渊脉动
风雪渐渐缓了下来,钻孔边,测量仪器发出急促的电子蜂鸣,显示屏上密集的数字飞快跳动。李小雨趴伏在雪地里,手指冻得僵硬,却仍在小心翼翼地操作著探测设备。她的眼神凝聚,仿佛在举行一场关乎生死的仪式。
“深度四十二米,检测到大型空腔!”她大声报告,声音在风雪中格外清晰,“直径初步估算……天哪,至少八十米!”
林晓东蹲在钻孔旁,强光手电向下照射。黑暗的深渊中,隱约可见冰晶反射的微光,以及若隱若现的水流声。他眉头紧锁,这个发现远比预想的复杂。
“八十米直径的溶洞,这简直是个地下大厅。”鲁平倒吸一口冷气,“怎么可能在这么高的海拔存在这么大的溶洞?”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海拔无关。”林晓东打断他,拍掉手上的雪,“关键是,溶洞里的水是流动的还是静止的?温度多少?流量多大?这些数据直接决定我们的冻结方案能否成功。”
苏晴从设备箱中取出测温线,末端连接的精密温度传感器在寒风中闪著微光:“准备下探测温。这种天气条件下,设备的精度可能会受影响。”
“精度问题回去再校正,现在先拿到基础数据。”林晓东接过测温线,小心地向钻孔內下放,“所有人记录数据,每一个数字都可能是关键。”
测温线缓缓下降,显示屏上的数字不断变化。地表温度零下二十五度,十米处零下十八度,二十米处零下十二度。
“有意思。”林晓东紧盯屏幕,“地温梯度远超理论值,地下有热源。”
“什么热源?”李小雨好奇地问。
“可能是地热,也可能是流动的地下水带来的热量。”林晓东继续下放测温线,“继续测,到溶洞里看看。”
四十米处,测温线突然鬆弛,显然已进入空腔。温度显示:零下五度。
“零下五度!”学生们惊呼,“比地表温度高了二十度!”
“这说明什么?”林晓东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学生们。
“说明溶洞里有热源,可能是流动的地下水。”李小雨思考著回答,“而且水温应该在零度以上,否则不可能让整个溶洞保持这个温度。”
“很好的推理。”林晓东讚许地点头,“现在我们需要確认水流的具体情况。准备投放声纳探测器。”
一个精密的小型声纳设备被缓缓下放到溶洞中。几分钟后,回传的数据让所有人都震惊了。
“检测到强烈的水流活动,流速约每秒两米。”技术员读著数据,“而且不是一条暗河,是一个复杂的地下水系,至少有三个不同方向的水流匯集。”
林晓东的脸色骤然凝重。他深知这意味著什么——这不是简单的溶洞,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地下水系枢纽。任何冻结方案在这样的水流衝击下都可能失效。
“林教授,这样的情况下,冻结法还能用吗?”陈浩担忧地问。
“能用,但必须重新设计整个方案。”林晓东在雪地上飞快勾勒著示意图,“传统的冻结法是针对静態或微动態的地下水,但这里的水流太活跃,单纯的冻结管布置根本不够。”
他停下笔,看向围拢过来的学生们:“我们需要一个全新的思路。不是简单地冻结土层,而是要控制整个地下水系的流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