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高原试炼:冰与火的较量
关村坝的夜晚,海拔三千米的稀薄空气像冰冷的刀子,割裂著每个人的肺腑。临时板房里,二十名学生围坐在一堆拼凑的桌子前,桌面被计算纸、地质图和绘图工具占满。一盏昏黄的白炽灯悬在头顶,微弱的光线在每个人紧绷的脸上投下深沉的阴影。
李小雨高挑的身影微微弓著,几乎要扎进摊开的图纸里。灯光勾勒出她清瘦的侧脸,高原的寒意让她皮肤愈发苍白,只有专注带来的热意,在她颧骨上泛起一抹微红。她呼出的气息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模糊了那副老式黑框眼镜。她只是下意识地推了推镜框,镜片后,那双眼紧盯著稿纸上密密麻麻的数字,目光锐利得仿佛能穿透纸面。
“这个冻结半径的计算公式有问题。”她突然抬起头,声音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按照热传导理论,在这种地质条件下,单根冻结管的有效冻结半径最多只有1.2米,不是教科书上的1.5米。”
旁边一个男生放下笔,扶了扶眼镜:“你確定?这可是基础公式,怎么可能有错?”
“不是公式错了,是应用条件不同。”李小雨將计算纸递过去,“你看,教科书里的公式基於標准地质条件,但大瓦山的地下水流动太活跃,会带走大量冷量。我们必须重新修正这个係数。”
林晓东从角落走过来,接过计算纸细看,眼底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讚许:“很好,这就是我要的思维方式。不迷信权威,不照搬教条,一切以实际情况为准。”
他在黑板上重新写下修正后的公式:“按照小雨的计算,我们需要的冻结管数量要增加30%,布孔间距也要相应调整。这意味著什么?”
“工程成本增加,施工周期延长。”陈浩迅速回答。
“还有呢?”林晓东追问。
学生们面面相覷,一时想不出其他答案。
“钻孔精度要求更高。”苏晴从门口进来,手里端著一壶热茶,“间距越小,对钻孔平行度的要求就越严格。稍有偏差,冻结帷幕就会出现薄弱环节。”
她给每个学生倒茶,温热的水汽在冷空气中裊裊升腾,带来片刻的暖意。
“苏工说得对。”林晓东点头,“这就是工程的复杂性。解决一个问题,往往会带来新的问题。你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所有可能的问题都想到,把所有风险都评估清楚。”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项目经理王强推门而入,他脸色铁青,身后几个工程师同样神情紧绷。
“林工,出事了。”王强声音沙哑,难掩焦躁,“刚接到气象台紧急通报,明天起一股强冷空气南下,山区温度將降到零下二十度,还可能有暴雪。”
学生们的討论声戛然而止,所有目光都投向王强。
“这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林晓东问,声音沉稳。
“影响大了。”王强在地图上指著大瓦山,“暴雪会封山,运输车辆无法通行。更要命的是,製冷设备在极端低温下效率会大幅下降,我们的冻结方案可能要重新调整。”
林晓东沉默片刻,视线在地图上缓缓扫过。房间里气氛凝滯,只剩下呼吸和窗外隱约的风声。
“有挑战才有价值。”他终於开口,语气坚定不移,“自然环境的恶劣,正好检验我们方案的可靠性。如果连这点困难都克服不了,还谈什么攻克技术难关?”
他转身面对学生们:“现在情况有变,你们的计算要加入新的变量。极端低温下,製冷剂的流动性、管道的保温要求、设备的防冻措施,这些都要重新考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