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速沧州段的真空预压法大获成功,像一阵颶风,瞬间席捲了整个中国的基建行业。郑南山总工第二天就亲自给交通部写了第二份报告,標题只有八个字:“匪夷所思,功在千秋。”自此,再无人质疑林晓东的技术权威。

隨著京沪线和沿江线的顺利推进,“四纵四横”的骨架以惊人的速度开始成型。两年后,林晓东的目光,投向了遥远的西部。规划中的“四横”之一,连霍高速,將要穿越中国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沙漠里修建一条几百公里长的高速公路,这个想法,在当时许多人看来,比在豆腐上盖楼还要疯狂。这一次,没有人公开反对,但私底下的议论却从未停止。

“沙漠里修路?风一吹,路不就埋了吗?”

“別说路了,施工队进去,人能不能出来都是个问题。”

“听说那里的沙丘是流动的,今天在这里,明天就跑到几公里外了,怎么固定?”

面对这些疑问,林晓东带著他的团队,一头扎进了塔克拉玛乾的腹地。黄沙漫天,烈日如火。吉普车在无垠的沙海中顛簸,仿佛隨时会被吞噬。

他们的目的地,是沙漠公路的起点,一个只有几十顶帐篷的勘探营地。营地的负责人,是经验丰富的治沙专家,王建国。他皮肤被晒得黝黑,嘴唇乾裂,看到林晓东时,第一句话就是:“林工,欢迎来到地球上最不適合搞工程的地方。”

在简陋的会议帐篷里,王建国展开一张巨大的卫星地图,上面用红线標註出了公路的走向。“最大的难题,不是施工,而是防护。”王建国指著地图上的沙丘,“塔克拉玛乾的流动沙丘,每年会向下风向移动十几米。我们就算把路修好了,用不了几年,就会被黄沙彻底掩埋。苏联人当年在中亚沙漠修铁路,就是吃了这个大亏。”

“我们尝试过很多方法,比如在公路两侧设置沙障,但效果很有限。普通的沙障,一场大风就全毁了。”王建国嘆了口气,“最根本的办法,是在公路两侧,建立起一条永久性的绿色走廊,用植物的根系把沙子固定住。可是在这里,年降水量不到50毫米,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几十倍,別说种树,种草都活不了。”

帐篷里陷入了沉默。所有人都知道,王建国说的是事实。在“死亡之海”种活植物,这本身就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

林晓东没有说话,他弯下腰,从地上抓起一把沙子。沙子在他的指尖流淌,乾燥而滚烫。“王工,水的问题,或许可以解决。”林晓东开口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他身上。

“我们不能指望天上下雨。但是,在这片沙漠的地下,蕴藏著丰富的地下水。只是这些地下水盐硷度很高,不能直接用来灌溉。”

“是的,我们试过,普通植物用这种水一浇就死。”王建国说。

“所以,我们需要一种特殊的灌溉技术,和一种特殊的植物。”林晓东的眼睛里,闪烁著一种独有的光芒。“我管这个技术叫『微咸水滴灌技术』。我们从地下把高盐硷度的水抽上来,经过初步的淡化处理,然后通过一种特殊的、布满微孔的管道,直接输送到植物的根部。每一滴水,都精准地滴在需要它的地方,最大限度地减少蒸发和浪费。”

“至於植物,我们不用传统的杨树或者梭梭树。我们用一种叫『盐地硷蓬』的植物。”林晓东看向苏晴。

苏晴立刻站起来,將一份资料分发给眾人。“盐地硷蓬,是一种强耐盐硷、强抗旱的藜科植物。它的根系非常发达,能够在极端环境下生存。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固氮能力,可以逐步改良土壤。这是我们根据林工的提示,查阅了大量以色列和中东地区的治沙资料后找到的。”

林晓东接著说:“我们的方案是,以路养水,以水养绿,以绿固沙。公路修到哪里,我们的地下水井就打到哪里,滴灌管道就铺到哪里,盐地硷蓬就种到哪里。我们要沿著公路,在沙漠里硬生生造出一条几十米宽、几百公里长的绿色生態长城!”

王建国和他的团队成员们,听得目瞪口呆。这个方案的想像力,已经完全突破了他们的认知。用高盐硷度的地下水,去种一种他们从未听说过的植物,来固定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这听起来,像是在讲述一个神话故事。

然而,林晓东在龙脊岭和京沪线创造的奇蹟,让他们不敢轻易否定。一场规模宏大的沙漠公路生態防护试验,就这样在所有人的半信半疑中展开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