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三天攻坚与初次交锋
“有意思。”她轻声说道,然后转身离开。
第二天晚上,林晓东的分析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他开始著手撰写报告。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的报告不是简单的技术对比,而是从战略高度分析了每家公司的优势劣势,以及中国在谈判中可以利用的筹码。
对於海瑞克公司,他指出了其技术路线的潜在风险,建议只引进部分成熟技术,避免全盘接受;对於维尔特公司,他分析了其急於打开中国市场的商业动机,建议以此为突破口进行技术谈判;对於小松製作所,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利用中日两国政府关係的特殊性,寻求在第三方市场的技术合作。
第三天上午,苏晴再次来到了宿舍。这次她带来的不是资料,而是一杯热腾腾的豆浆和两个包子。
“你已经一天没吃正经饭了。”她將早餐放在桌上,语气依然平淡,但林晓东能听出其中的关心。
“谢谢。”林晓东確实饿了,他接过包子,大口地吃起来。
苏晴看著桌上几乎完成的报告,问道:“写完了?”
“差不多了,还需要最后梳理一遍。”林晓东边吃边说,“你要看看吗?”
苏晴接过报告,快速地翻阅著。越看,她的眉头皱得越紧。不是因为质量不好,而是因为质量太好了。这份报告的深度和广度,完全不像是一个刚从地方设计院调来的年轻人能够写出的。
“林晓东,”她放下报告,直视著他的眼睛,“你真的只是个普通的设计院技术员吗?”
林晓东停下了咀嚼的动作。他知道,苏晴的怀疑不无道理。这份报告確实展现了超出他表面身份的专业水平和战略眼光。
“我只是比较爱钻研。”他平静地回答,“大学期间读了很多专业期刊,下乡的时候也思考过不少问题。”
苏晴盯著他看了几秒钟,最终没有再追问。但林晓东能感觉到,她对自己的態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是单纯的冷淡和质疑,而是带著一种复杂的情绪。
下午三点,林晓东准时將报告交到了钱学敏的办公桌上。厚厚的一叠纸,足有三十多页,字跡工整,条理清晰。
钱学敏接过报告,戴上老镜开始阅读。办公室里其他人都停下了手头的工作,等待著钱工的评判。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钱学敏的表情从最初的例行检查,逐渐变得专注,然后是惊讶,最后是震撼。
这个分析…”钱学敏摘下眼镜,用手揉了揉眼角,“小林,你確定这是你自己写的?”
“是的,钱工。”林晓东挺直了身板。
钱学敏重新戴上眼镜,又翻了几页:“你对小松製作所未来发展方向的判断,有什么依据吗?”
这是一个陷阱问题。林晓东在报告中提到,小松製作所將会在未来几年大举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並且会与欧美企业產生激烈竞爭。这个判断基於他的重生记忆,但在1983年,確实很难找到充分的公开依据。
“主要是基於对日本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林晓东谨慎地回答,“日本企业在完成国內市场积累后,必然会寻求海外扩张。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而小松在工程机械领域有技术优势,进军这个领域是合理的战略选择。”
钱学敏点了点头,这个解释虽然有些牵强,但在逻辑上说得通。
“好,很好!”钱学敏突然拍了下桌子,声音中带著兴奋,“这份报告,不仅分析了技术问题,更是从战略高度思考了我们国家在国际技术合作中的地位和策略。我要立刻报给周局长。”
办公室里的其他人面面相覷。他们没想到,这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年轻人,真的能够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苏晴站在角落里,复杂地看著林晓东。她心中的某种偏见正在动摇,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她自己也说不清楚的情绪。
“小林,你过来。”钱学敏招了招手,“从明天开始,你就是我们攻关小组的技术分析组组长了。苏晴同志將配合你的工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