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三天攻坚与初次交锋
林晓东拿起那堆厚厚的资料,感受著眾人投来的目光。有期待,有怀疑,更多的是看热闹的心態。苏晴已经重新埋头看她的外文资料,仿佛刚才的对话从未发生过。
“钱工,我有个不情之请。”林晓东突然开口。
钱学敏挑了挑眉:“说。”
“能不能让我住到计委的集体宿舍?我想用这三天时间,全身心投入到资料研究中。”
办公室里响起几声轻笑。一个年长的工程师摇头道:“年轻人,倒是有干劲。不过光靠熬夜可解决不了技术问题。”
“没问题。”钱学敏点头,“我让人安排。不过林晓东同志,我提醒你一句,这些资料涉及的技术领域非常广泛,从机械工程到地质学,从材料科学到流体力学。不是光有热情就能搞懂的。”
林晓东抱著资料,郑重地点头:“我明白,钱工。”
当天晚上,林晓东搬进了计委的集体宿舍。这是一间不到十平米的小房间,除了一张单人床、一张书桌,再无其他家具。但对他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他將所有资料摊开,开始了系统性的梳理。瑞士的海瑞克公司,德国的维尔特公司,日本的小松製作所。这三家企业在隧道掘进设备领域各有千秋,也各有自己的商业策略和技术壁垒。
借重生带来的记忆,林晓东对这些公司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轨跡了如指掌。海瑞克在九十年代会因为技术路线选择错误而逐渐没落,而维尔特会在新世纪初被日本企业收购。这些信息,在1983年还没有人能预料到。
第一夜,他一直工作到凌晨三点。当困意袭来时,他就用冷水洗脸,或者起身在房间里走动几圈。他知道,这三天对他的意义不仅仅是完成一份报告,更是在这个新环境中站稳脚跟的关键。
第二天一早,苏晴推开了宿舍的门。
“你没锁门?”她皱著眉头。
林晓东抬起头,眼睛有些布满血丝,但精神依然很好:“没想到会有人来。苏晴同志,有事吗?”
苏晴看了看桌上散乱的资料,以及林晓东手写的密密麻麻的笔记,眼中闪过一丝意外。
“钱工让我给你送点资料。”她將手中的文件夹放在桌上,“这是我们之前与这三家公司接触时的一些內部记录,也许对你有用。”
“谢谢。”林晓东接过文件夹,“你翻译这些资料,一定很辛苦吧。”
“好。”苏晴的语气依然冷淡,但她的目光落在了林晓东的笔记上,“你的德语还不错?”
林晓东顺著她的目光看去,发现她指的是自己写的一些德语技术术语。他在大学时確实学过一些德语,但更多的是依靠重生记忆中对这些专业术语的理解。
“会一点点。”他谦虚地说,“主要是这些技术资料里的专业词汇比较固定,多看几遍就熟悉了。”
苏晴没有说话,但她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站在那里继续观察著林晓东的工作状態。
“你对维尔特公司的液压系统怎么看?”她突然问道。
林晓东放下手中的笔,认真地回答:“他们的液压系统確实先进,但过於复杂。零部件太多,故障率相对较高。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控制系统使用了专有协议,这意味著一旦出现问题,必须依赖他们的技术支持。”
苏晴的眉头微微一挑:“这个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从他们提供的技术参数和系统架构图可以看出。”林晓东指著桌上的一份德文资料,“你看这里,他们的液压泵站使用了三级过滤系统,理论上可以保证更高的液压油清洁度,但实际上增加了维护成本和复杂性。而日本小松的方案虽然简单一些,但可靠性更高。”
苏晴仔细看了看那份资料,又看了看林晓东的分析笔记。她发现,这个年轻人不仅看懂了这些技术文档,而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