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后容稟,食盐、布和霜本就產量极少,主要是用来奖赏为大唐出力的有功之人,而纸幣则是有功之人的凭证,此次修筑戍堡和道路,僚人出力甚多,所以给他们发放纸幣用於兑换。”

杜寒山顿了顿继续说道:“再者,留后已经免除各个部落的税供和徭役,尔等也忒不知足,且问你们有何功劳於朝廷,居然妄想兑换食盐、布等物资!当初留后承诺的可是斩杀爨赤达的部落才会开放食盐交易,尔等可曾做到!”

听到杜寒山劈头盖脸的指责,三大酋长也是无话反驳。

陈昭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履行了当初的承诺,免除所有部族的税供和徭役,修筑戍堡和道路也给了足够的报酬。

“留后可有通融之法。”董春乌部酋长董忠孝卖著老脸问道,此前南詔入侵,就属董春乌部落损失最大,而当时定边军竇滂也没能及时救援,所以相当於朝廷欠了董春乌部一个人情。

杜寒山唱完黑脸,该由陈昭唱红脸,董忠孝刚好给陈昭递上一个台阶。

“既然董酋长提了,那我也只能想想办法,既然纸幣是朝廷给予有功之人的赏赐,那么你们便为朝廷立功即可。”

“如今戍堡和道路已经修筑完毕,不知如何才能为朝廷立功?”茶布疑问道。

杜寒山冷笑一声,“你们去把爨赤达的人头取来,便算是为朝廷立功了。”

闻言,三位酋长脸色变得难看起来。

这时陈昭打了个哈哈说道:“寒山说的是气话,三位酋长莫要放在心上,至於如何立功,寒山你帮三位参谋一二。我这还有公务处置,就不留你们了。”

等到所有人走后,奴儿才从后衙走了出来,

“郎君,你也太坏了,三大酋长被你和杜仓督耍的团团转。”

“我哪里坏了,要不这么干,他们怎么会答应我的条件,我要登记各个部落的人口他们会答应吗?我要徵用僚人士兵他们会答应吗?我要在部落推广汉化教育他们会答应吗?”

陈昭一把拉过奴儿按在腿上,每说一句,就对著奴儿的翘臀扇一巴掌。

等到陈昭说完,奴儿已经是媚眼如丝,双手按著陈昭大腿就钻到了桌子底下。

......

杜寒山的办事效率极高,第二天便和三位酋长达成了共识,这份共识不只是適用於三大部落,而是適用於所有部落。

一是,以户为单位,每户只要有一个男丁应徵入伍,该户便可以用铜钱兑换纸幣,同时应徵入伍的男丁和汉人士兵一样,每月可获得两贯钱的军餉,以纸幣发放;

二是,东仓在各个榷场设立了商铺,收购粮食、铁矿、石炭、硫磺、硝石、、甘蔗、黏土等物资,各个部落可以用这些物资兑换纸幣;

三是,在滎经县、汉源县、峨边、马边设立学堂,各个部落的孩童均可在此入学,但凡学业有成,经考核通过后,该户便可以用铜钱兑换纸幣,若是考试优异者可以到横渠书院深造。

四是,在峨边、马边设县,由董春乌部董忠孝、峨边蛮部阿公担任县令,此后县令的人选由所属州府从各个部落中选择学业优异者担任。

陈昭看到杜寒山谈判的条件,不由咋舌,看来杜寒山这个魔鬼形象比自己这个菩萨形象在僚人部落里的威望还要高啊。

按照陈昭的预期,能达成前三个就可以了,第四个陈昭是打算先培养部落中出身的读书人,让他们从思想上对传统的酋长统治產生看法,再顺势打破酋长世袭。

没想到杜寒山一步到位,这样也好,对西川控制范围內的部落已经是这样的条件,那南边的那些部落以及南詔则是可以直接外派官员,若有不服,军事镇压即可。

这四个条件分別从军事、財计、教化以及政治四个方面,加大了对僚人部族的管理,

僚人士兵从军之后,陈昭会將他们派往成都,交给李镶进行训练,除了军事训练,更多的还有思想教育,首先从识字取名开始,然后慢慢用儒学对他们进行汉化,等他们回到各自部落时,就会完全变了一个人,最终带动整个部落汉化。

连口號陈昭都已经想好了,“归顺唐朝即为唐人,大唐荣耀即吾荣耀。”

第二个便是財计了,一是粮食,攻灭南詔的战线会极长,完全由西川转运,途中耗费將极为巨大,此时通过市易,便可以解决沿途戍堡守军的粮草问题。

另外,很多矿產资源都是位於深山,可以通过僚人开採,再由官方收购,减轻资源开採消耗。

第三个是教化,通过对部落孩童的教育,通过学堂开设,若干年后,大山之中也会有书生琅琅,朝堂中也会有僚人为官。

最后便是政务了,僚人部落管理最大的问题便是世袭的酋长,最终演变成独立王国,如同明清的土司一般割据一方,陈昭要趁著现在部落还处於分散阶段,还未形成大部族,就先开启流官制度。

先是任命各个部落的读书人为官打破世袭,然后慢慢地开始部落之间异地为官,最终官员由朝廷直接任命。

杜寒山已经和二十多个部落谈判妥当,倒是陈昭这边犯了难。

为什么犯难?没人啊!!!

无论是军户的登记管理还是学堂的老师,都需要大量的读书人啊。

如今的滎经县、汉源县县令都是由武將担任,武將们驻守作战不在话下,但是让他们去登记各个部落的民户,给部落孩童教授知识可就难为他们了。

只可惜横渠书院还没建成,否则吸引了天下读书人前来,陈昭自然就不愁了。

天下读书人去长安科举考不中,没有入仕机会可以来西川啊,陈昭可以给他们入仕机会啊。

哎,书院没建成,但是读书人已经到了啊,旁边的凌云寺僧房都快住不下了,刚好自己还缺个掌书记,顺便看看有没有合適的人选。

不等横渠书院建成了,直接开始西川第一次“科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