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科举,其实只是西川招聘幕僚的选拔考试,选中的读书人並不能直接授予官职,只能授予一些吏职。
但是在科举被贵族垄断,寒门无法晋升的时代浪潮下,入职幕府已经是绝大部分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前程了。
在其他藩镇,幕僚的官职一般到七品就已经无法再升,但是在西川,宋问之、陈昭、王景略、杜寒山以及苏子凌都是幕僚出身。
陈昭官至节度留后,宋问之已经是东川布政使,苏子凌也已经成为成都府少尹,已经打破幕职不过七品的门槛。
有他们的例子在前,在西川成为幕僚,便相当於一只脚迈入了仕途。
不同於上元节的诗会,此次选拔考试不止有诗赋,还有明经和时务策论。
明经分为贴经和策问,贴经类似於现在的填空题,策问则是简答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经史子集的熟悉程度。
时务策论则是类似现代的作为,主要考察考生对当下时事的治政方略,这里陈昭选择了“教化”、“財计”、“分权与制衡”三道题目,针对便是教化僚人、经济发展和武夫乱政这三个陈昭关注的重点內容。
借著这次考试,陈昭刚好將三件事一起处理,一是选拔用於教化僚人的“学使”,二是选拔用於管理僚人户籍和发展商贸的“市令”,三是为横渠书院招收师生。
但凡考试,首重公平。
陈昭將王维舟从成都调来了嘉州担任主考官,所有的试题,由陈昭和王维舟两人亲自出题,绝不会有试题外泄可能。
同时阅卷沿用上元佳节陈昭首倡的糊名制度,完全以个人才学实力进行选拔。
凌云寺的读书人有许多都是屡试不第的落魄士子,听闻颁发的考试制度后纷纷叫好,应试的热情空前高涨。
最终,参加考试的有凌云寺三百多外来士子,以及西川本地的两百多读书人,最终在陈昭和王维舟的评选下,
有十人选拔为“学使”、十人选拔为“市令”、十人被选拔为横渠书院的老师。
其中让陈昭引起注意的有两人,
一人名叫黄滔,是闽中大儒黄圃的嫡子,他选择题目是“教化”,对《孟子尽心上》中“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以及《春秋公羊传》“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剖析极深。
一人名为罗隱,是陈昭在后世就知道的一位诗人,面貌丑陋但是做的一手好诗文,“採得百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以及“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都是后世耳熟能详的好诗文。
有了他们的加入,陈昭对僚人的方略便可正常开展,六月底前,西川控制范围內的僚人户籍便完成了全部登记,二十个部落共计六万户,三十万僚人,其中徵得两万僚兵,已经到达成都,联合李镶徵收的两万汉人新兵联合训练。
自此整个西川的兵力达到了六万人。
在陈昭积蓄力量猥琐发展时,朝堂上也开始风云变幻,在韦保衡的詆毁下下,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於琮出朝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接著再贬为普王李儼的师傅。
少了於琮这颗大树的支撑,他这一派系的官员也纷纷遭贬,唯有陈昭凭藉宦官的关係,不断给李漼输送钱財,没有被牵连。
非但如此,陈昭更是上书朝廷,痛斥韦保衡挟恩弄权,詆毁朝臣,对此韦保衡也无可奈何,谁让他给皇帝送的钱多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