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现在嘛,火候还没到,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回到嘉州,陈昭將修筑戍堡交给了苏子凌,將沿河防务交给了梁重,就开始了闭门谢客。

这可就苦了苏子凌,他不但要盯著戍堡修筑事宜,又要替陈昭挡住访客,来访之人中还都是关係紧密的熟人,有杨庆復和李镶为了军费而来,有世家大族为了除陌钱而来。

苏子凌在刺史府愁的发慌,可陈昭却带著奴儿来到峨眉山上,崔文璟已经在此等候。

“明远,你倒是躲得好清閒,我崔氏现在想见你一面都难啊,连我爹都找你不到。”

“德昭,你可不要把我的行踪告诉你爹啊,不然我难得空出来的时间又没了,到时候书院的事务就都要压在你一人身上了。”

“放心好了,君子言而有信。明远你可有所不知,你的四句輓联可是震惊了这个范阳卢氏,卢师的学生们隱隱间要以你为首,將卢师的学问发扬光大呢。”

“孔圣有弟子三千,才能將儒学流传后世,將卢师的学问发扬光大本就是我们学士的责任,至於以我为首,大可不必,大家在书院坐而论道,广开学门才是正途,等书院建成,我等可邀请诸位高才入驻书院,传授学问,日后这峨眉山上的朗朗书声,必將不弱於凌云寺的诵经声。”

此时的峨眉山上还没有后世那般大规模的庙宇,此时只有一座普贤寺,正是位於后世万年寺位置。

崔文璟选择的书院地址紧贴普贤寺,如今已经清理出一大片的空地。

原本崔文璟打算將书院建於成都,是陈昭將书院选址定在了峨眉山,主要是为了教化凉山中的僚人,使其汉化归心,建在此处方便僚人学生入学。

陈昭打算书院建成后,面向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知识储备的学生分別开设课程,在此之中陈昭会將军事、经济、教化、农事、格物等诸多自己的理念融入其中。

对於这些学生的出路,陈昭也已经想好,自己还没有朝廷官员的任命权力,只能选择他们之中优秀之人招为幕僚,如同苏子凌、杜寒山、王景略一般,等到他们建立功业后便徵辟为官。

而將书院地址选在峨眉山,原本定的锦江书院的名字也不太適合,虽然书院的钱粮资费都是由锦江商会捐赠,但是陈昭並不想將书院与商会绑定在一起。

自己在世尚能控制,等到自己死后,书院恐怕会逐渐沦为商会资本的工具,届时商会出去的学生也將成为资本的附庸代言人。

对於书院的名字,王维舟、宋问之、杜寒山等人联合討论都没有定下一个名字,最终陈昭乾纲独断,定下了“横渠书院”,至於典出何处,有何用意,陈昭没有解释。

但他心里清楚,自己用了张载先生的横渠四句,自然要让横渠两字流传天下。

书院已经开始动工,诸多的工匠在忙的热火朝天,整个学院建成之后可容纳三千学生,暗合孔圣弟子三千之数。

而在书院门口,一块巨大的石壁树立,上面刻著的正是陈昭的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有这四句话在,相当於將陈昭与横渠书院彻底绑定,以后横渠书院出去的学生,都要尊称陈昭一声老师,日后为官,便自然会成为陈昭的班底。

“事关卢师学问传承,有劳德昭兄费心费力,昭在此拜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