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中,在枢密使杨復恭以及神策军中尉刘行深和韩文约的发力下,吴行鲁的西川节度使很快便定了下来,同时,杨復光接任沿河防御使也被朝廷追认。

而黄景復则是被贬官,在韦保衡的力保之下,转任了眉州刺史。

而王维舟则是因为严师本的构陷,加上未能阻拦陈昭建功,成了韦保衡的弃子,从营田支度使的位置上转任了成都府少尹,离开了节度使府这一权力中心。

营田支度使一职被节度副使严师本兼任。

对这一切,卢耽在朝堂上均都保持了沉默。

他也意识到,吴行鲁已经和宦官们走到了一起,用沿河防御使交换了他的西川节度使。

在卢耽的打算里,沿河防御使最適合的人选应该是杨庆復,杨庆復之前就担任瀘州刺史,对僚人部族极为熟悉。

但是吴行鲁本就是卢耽自己举荐上来的,如今反过来咬了卢耽一口,让卢耽极为不满。

陈昭冷眼旁观著这一系列眼繚乱的操作,局势越乱,越適合他火中取栗。

之前西川三股势力,代表宦官的杨復光,代表卢耽的吴行鲁以及代表韦保衡的王维舟,如今吴行鲁投靠了宦官群体,最受打击的並不是韦保衡,而是卢耽。

没了吴行鲁,卢耽在西川的势力已经群龙无首,能够挑起大梁的还有谁呢?

宋问之正直但是不知变通,李镶和杨庆復都是武將,並没有统筹全局的能力,似乎只有陈昭。

果不其然,在吴行鲁西川节度使任命到达的时候,卢耽的密信也到了陈昭手上。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在宦官势力的强势入驻之下,本来势如水火的卢耽和韦保衡,难得变得默契下来。

对於陈昭而言,目前是对他最有利的局面了,他的势力越来越大,但是官位还是很低,如今正是他作为卢耽一派核心人物走上台前的最好机会。

韦保衡和卢耽都承受不了正式与宦官交恶的后果,只要不对杨復光下手,就不会触及宦官的底线,杨復光和吴行鲁之间,他们选择对付吴行鲁。

陈昭回到书案上开始起草给卢耽的书信,吴行鲁作为西川节度使,集军权、財权和政权於一身,可以分化他的权力实现制约。

无论中方和西方,古代和现代,权力的分化与制约是永恆的主题,陈昭打算参照后世明清的地方制度,设立布政使,將政权从节度使的权力中分化出去。

由布政使负责西川的教化、营田、商贸、治安等事务,而营田支度使则是负责朝廷税收的收缴以及西川的支度。

如此一来財权和政权都从吴行鲁的手上剥离,吴行鲁手上只剩下兵权在手。

而布政使的人选,也將会成为卢耽和韦保衡爭夺的焦点,而陈昭却有一个极为合適的人员。

那便是王维舟,他不属於卢耽一派,但是又和韦保衡一派交恶,由他出任,对双方而言,都能接受。

而对陈昭而言,王维舟品性不坏,只是派系不同,此次举荐他,属於雪中送炭,让他一个被韦保衡边缘化,仕途无望的人拉回到权力中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