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南詔驃信酋龙倾国入寇,引数万眾击董舂乌部,破之。十一月,蛮进寇嶲州。”——《资治通鑑》。
咸通十年七月,虽已入秋,天气依然炎热,陈昭可不清楚即將到来的大战,此刻他正光著膀子,和將作院的一群工匠在一座巨大的高炉面前比划著名什么。
自从成为將作院和织造院院令之后,陈昭迅速在东仓內,沿著锦江边划设了將作区和织造区,从原本將作院抽掉了一批工匠,在签订了极为严苛的保密协议后,陈昭將新式楼机的设计图纸给了他们。
陈昭本不专业,设计的楼机图纸极为粗糙简陋,不过工匠们一下子就注意到了其中的精妙之处,有专业工匠在此,很快便补全了图纸,七月底就將楼机造了出来。
虽然使用过程中经常会有故障发生,但是在工匠们的不断改进下,总体效率比原先高出许多,与陈昭设想的每天十五到二十厘米的產量相差不大。
隨后陈昭从织造院抽调一批织工,在东仓正式开始新式楼机的蜀锦织造。
忙完这些后,陈昭又拿出了高炉炼铁图纸和水泥烧制工艺给到了工匠,此刻便是工匠们按照陈昭的图纸製造出了炼铁高炉。
连日的在外忙碌,原本白皙的陈昭此刻脸上变得黝黑,相貌上也变得成熟许多,若陈昭不说自己的年龄,別人只会以为他已经而立之年了。
“仓督,原料都已经准备好了,现在是否开始填料?”说话的是一位身材矮小但精神烁励的老者,他是成都府將作院的都料匠李墨,相当於后世的技术总工,此刻正满目崇拜地看向陈昭。
陈昭成为將作院院令后,他这位都料匠对这个毛头小子极为鄙夷,不过在陈昭拿出几本机械原理和基础物理书籍之后,李墨便彻底拜服。
李墨身为都料匠,手艺自然是登峰造极,不过这些手艺都是师傅带徒弟,加上日復一日的磨练才有的。
但对技艺原理並没有十分了解,更多是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陈昭拿出这些基础理论书籍后,相当於给他们的技艺做了系统化的理论梳理。
和他们一起学习的苏子凌还在死记硬背的时候,以李墨为首的工匠们却是一点就通,还顺带產生了更多新的创意和想法。
自那以后,李墨对陈昭也五体投地,在提出要抽掉工匠到东仓时候,他便第一个报名。
“开始填料吧”陈昭检查了一番原料和高炉內部情况,確认没问题后便下令。
原料中的铁矿石需要进行破碎预处理,在製作成块状团框,有赖於锦江水力提供动力,大大减轻这部分工作量。
隨著铁矿、焦炭、熔剂装料完毕,热风炉预热之后,陈昭便开始了在唐朝的第一次大炼钢铁。
等忙活完这一切,陈昭又当起了甩手掌柜,技术方面都交给了李墨,包括高炉炼铁、水泥烧制以及楼机都被陈昭交给了李墨,基本上陈昭只要指出一个方向和讲清楚一处关键点,李墨便能领会落实。
而日常的生產管理,被陈昭全都交给了苏子凌,工匠和蜀锦织造的一应所需都由苏子凌负责管理和统筹。
这段时间,王维舟有把柄在陈昭手中,没有找陈昭的麻烦,而郭琪自从上次被卢耽钝刀子割肉后,元气大伤,这段时间极为低调。
稳定的外部环境,让陈昭终於有时间发展生產,好好巩固下自己的基本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