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裂痕与誓言(感谢殇烟的盟主赏)
如果格雷格奥登不受伤,灰熊队与开拓者队的比赛将会是一场焦点之战。
然而奥登的赛季报销,让开拓者仿佛又一次变回了那支游离于全国聚光灯之外的边缘球队。
赛前,灰熊全队都以为这将是一场轻松的战斗——毕竟开拓者上赛季战绩惨淡,而他们摆烂换来的状元秀还无法登场,球队又能与去年有何不同?
结果,布兰登·罗伊和拉马库斯·阿尔德里奇双双爆发,合砍64分,硬生生将灰熊逼入了苦战。
上半场,罗伊这位技术娴熟的双能卫真正给徐凌上了一课。
罗伊有着与众不同的比赛节奏,无论是持球投射还是突分决策都从容不迫,屡次在徐凌的防守下命中高难度进球。
比赛进入下半场,徐凌逐渐察觉出罗伊的防守习惯存在缺陷——他的横移缺乏紧迫感,防守注意力不集中,时常松懈。
看准这一点,徐凌开始频繁利用掩护切入,或是直接提速突破,连续在罗伊面前得分。
面对这位新秀突如其来的反扑,罗伊显得有些准备不足,心态也逐渐急躁,几次勉强出手未果,反而助长了灰熊的反击气势。
尽管阿尔德里奇仍在禁区苦苦支撑,用一记记精准的中投试图挽回局势,但开拓者的进攻节奏已然混乱。
最终,在罗伊心态失衡、全队攻守失序的情况下,开拓者末节崩盘,无奈吞下败果。
徐凌全场贡献24分8篮板,尽管上半场在罗伊的强势表现下稍显黯淡,但下半场他迅速调整状态,彻底扭转了局势。
赛后,罗伊无奈地感叹道:“格雷格(奥登)早就提醒过我,一定要小心伊莱。但正如你所见,只要抓住一丝机会,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扑上来,连续打出重拳。孟菲斯真的得到了一块瑰宝。”
灰熊队随后携揭幕战之威,一举斩获新赛季开局三连胜。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比赛样本增多,各队教练组纷纷开始深入研究灰熊的战术体系。他们很快发现了一个致命弱点:灰熊的控卫根本无法驾驭ssol体系。
尽管徐凌能够客串控卫,但他所主导的ssol进攻同样运转生涩。一旦快速进攻失效,他便会迅速切换回自己最熟悉的模式:频繁呼叫挡拆,利用个人能力制造错位,进行点名单打。起初,当他在错位中不断得分时,对手往往会选择包夹,而徐凌便能顺势将球分给被放空的队友。
然而,随后遭遇的几个对手——尤其是国王、快船和活塞——均采取了大同小异的策略:坚决不包夹。
无论徐凌在单打中表现得多么凶猛,他们都宁愿放任他一对一,死死掐住其他球员的接球路线。在没有队友火力支援的情况下,徐凌的个人进攻虽然仍能取分,却难以将优势辐射全队,无法产生足够的边际效益。
雪上加霜的是,徐凌也并非每夜都能找到得分的感觉。两连败之后对阵国王的比赛中,他生涯首次对位罗恩·阿泰斯特,全场被其强硬的防守所限制,21投仅8中。
更糟糕的是,被寄予厚望的副攻手鲁迪·盖伊同样彻底迷失。
在徐凌被阿泰斯特的铁索困住,最需要有人站出来分担得分压力时,盖伊却交出了一份20投6中、仅得15分的低效答卷。他不仅在进攻端手感冰凉,他那黑洞般的防守意识更是使得灰熊队的三号位在防守端成为了明显的漏洞。
盖伊多次在对手的无球掩护中迷失方向,漏掉了自己对位的球员;在协防时机选择上犹豫不决,既未能有效利用单打减轻徐凌面临的防守压力,又在轮转补位时慢了一步,让国王队的射手群在外线获得了大量空位机会。
盖伊的正负值低至全场最低的-23,直观地体现了当他在场时,球队在攻防两端所面临的巨大困境。
当徐凌这唯一的强点被限制,盖伊完全没能发挥侧翼得分手的作用,保罗·加索尔也在跑轰体系中越发挣扎。他不适应远高于其他球队的回合数,厌恶频繁且机械的挡拆配合。他渴望在低位持球,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终结进攻,但球权却长期滞留于外线球员手中。于是,这位全明星内线仿佛被体系边缘化,只能在比赛中无声地“枯萎”。
徐凌也开始厌倦这个看起来并不适合球队的体系。
ssol在这支没有好控卫的球队行不通,球队的打法必须要有所变化。
徐凌带着一肚子火气回到更衣室,打算跟马克雅法罗尼说出自己的想法。
却没想到,还没等徐凌进入更衣室,就听到里头的加索尔冲雅法罗尼大喊:“马克,我们还要在这个根本不适合我们的体系里浪费多少时间?”
雅法罗尼愣了一下,试图让西班牙人冷静下来:“保罗,我们在建立一种现代篮球的”
“现代篮球?还是只是让你的旧梦在这里重演?”加索尔毫不客气地打断他,情绪逐渐激动,“我不否认ssol在菲尼克斯成功了,但那是建立在史蒂夫·纳什和一群特定球员基础上的!看看我们!看看我!我是一个需要在低位接球的大个子,而不是一个不停在三分线外做无谓掩护的桩子!除了伊莱,我们没有人能在挡拆后出手投篮,没有人,一个都他妈没有!”
“我们需要坚持体系,需要时间磨合!”雅法罗尼也提高了音量。
“时间?我们缺的不是时间,是一个真正适合我们的打法!”加索尔挥手几乎指向所有内线队友,“我受够了在每个回合像后卫一样从底线冲到三分线,只是为了做一个根本无人利用的掩护!我们整场比赛都在折返跑,为了速度而牺牲一切战术厚度。这不是篮球,这是对天赋的浪费!”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执迅速升级。
雅法罗尼指责加索尔“抗拒变革”、“不愿为团队牺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