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不要体面的人(求订阅)
媒体日当天,现场人声鼎沸,镁光灯闪烁不停,各路记者手持设备,将采访区挤得水泄不通。然而,孟菲斯灰熊队的区域却呈现出一种微妙的氛围。球员们并非融洽地坐在一起,而是隐约分成了几个区域,界限分明,仿佛有一道无形的墙将更衣室内的派系悄然映射至此。
主教练马克·雅法罗尼站在稍远处,目光扫过全场,最终落在了那个风暴的中心——徐凌。
这位年轻的探秀被大批记者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在中间,其中不乏众多来自中国的媒体团队,话筒、录音笔和摄像机几乎要怼到他的脸上。
徐凌操着流利的英语和普通话从容应对,姿态沉稳,仿佛早已习惯了这种级别的关注。
雅法罗尼望着那一片黑压压的人群和不断闪烁的闪光灯,神情有一瞬间的恍惚。这场面让他不禁回想起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作为球员在费城76人效力时的情景。
那时的“j博士”朱利叶斯欧文,也是如此这般被潮水般的媒体与狂热紧紧包围,他是整个联盟的门面,是聚光灯永恒的焦点,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是舞台中心。
此时的灰熊队,正深陷于建队以来的最低谷。老板急于出手球队,却始终找不到买家——要知道,在华尔街眼中,nba特许经营权向来是值得持有的蓝筹股。尽管联盟近年来负面新闻不断,整体经济状况也陷入停滞,但职业体育的商业价值从来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这个十年发展不顺,下个十年呢?只要持有时间足够长,球队升值几乎是必然。
可即便如此,灰熊依旧难以脱手,这支球队的处境之艰难,由此可见一斑。
但倘若真的有一位如朱利叶斯·欧文般光芒万丈的人物加入球队呢?
雅法罗尼收起翻涌的思绪,走向那群正等待他接受采访的记者。
如前所述,球员们往往生活在各自的“泡泡”里。看似团结一致的nba球队,实则大多是个松散的集体,而媒体日,恰恰最能反映出这一点。
除了超级明星,大多数球员只与自己相熟的记者交谈。他们通过透露自己的想法,甚至一些不便公开的球队内幕,来换取媒体圈的支持。也正因如此,舆论场上才会涌现大量“不愿透露姓名的球队内部人士”放出的消息。
徐凌被中外记者层层包围,水泄不通;另一侧,保罗·加索尔正对着来自西班牙的媒体倾诉沮丧,随后又向他熟悉的美国记者重申:“我在孟菲斯看不到未来。”
不远处,老将迈克·米勒也被记者拉住询问队内氛围。他露出职业化的笑容,坚决否认了徐凌与盖伊不和的传闻:“他们都是极具竞争力的年轻人,那种说法太夸张了。”
而在角落,新援达科·米利西奇则一脸无奈地面对几个八卦记者的追问。“我不是比尔街任何夜店的vip,”
塞尔维亚人摇头否认,态度甚至很端正,“我现在只关心怎么抢好篮板、做好防守。”
另一边,贾里乌斯·杰克逊和凯尔·洛瑞则显得积极许多。面对镜头,杰克逊毫不掩饰对新赛季的期待:“我们充满天赋,更充满饥饿感。我已经等不及和这些家伙一起飞奔了!”
而当被问及徐凌可能出任控卫的传闻时,洛瑞脸上浮现出狡黠而期待的笑容:“如果伊莱真的打一号位,那我可得提前准备好跑快攻了,相信我,那会让比赛变得非常简单。”
一切看似正常,一切仿佛都很平静。这就像是一场标准的媒体日:欢声、笑语、球员们说着自己都不一定相信的场面话,只等最后在一片和谐中拍完全队合照,便可宣告圆满结束。
但事与愿违。
鲁迪·盖伊并非没有媒体关注。只要他愿意,同样会有大批记者簇拥到他身边。但今天,他拒绝了所有不熟悉的媒体,只接受几位信得过的记者的提问。
与其说这是采访,不如说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发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