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律己
十月下旬,自王弘入长安后,已四日有余,群僚们每日都会接著述职进劝一番,几近养成了习惯,却无一例外,为刘裕严辞拒绝。
既然司马昭九次拒封,那刘裕多少也得十次以上,碍於长安离建康太远,想让司马德宗屡屡下詔,不大现实。
如此一来,便只能让群僚相互劝进,才能凑够次数。
巳时丞相府议散后,刘裕言外之意,令眾人勿要太过频繁,总得隔著些间隙,以免次数到了,时间又太早。
刘义符本也想劝进,可奈何自己的身份,急功近利有违他谦逊人设,故而耐著性子,翘盼著明岁正旦,喜”上加喜。
礼节繁琐,但不得不遵守。
礼制沿袭至今,有利有弊,总得来说,还是利大於弊,比起各族蛮夷乃至“天下”,对於稳定社稷而言,约束人之言行,还是有相当大的作用。
汉之举孝廉,虽不乏有做戏滥竽充数者,却也起到了律法的作用,不孝者与罪犯並无分別。
如若无此风气,不遵孝道者只会愈发繁多。
当然,无规矩不成方圆,律法不用过於严苛,但须使心怀不轨者畏而止步。
沉静下来这些时日,刘义符为熟悉律法,常常至公堂听讼,上至官吏贪腐、
以权谋私,中至鳩杀情妇之夫,下至爭夺耕牛租用期日相爭者。
京兆十数万人,总会有千奇百怪的案子,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这些刑案杂案都是交由谢晦代理,他为刘裕所看重时,便是因刑狱参军患病,代其处理讼案,將积压如山地案件当堂肃清,即审即断,且无误判等错处。
等到刘义符亲自见识过后,亦然佩服,有些案子,诉者话音刚落,谢晦予以判决,再简言概括几句,便可结案。
除去隨堂听诵外,文武功夫刘义符亦然不敢落下,明晃晃的九锡宋国之璽礼被暂时搁置於宫中存放,这是功名,亦是鞭策。
往后成了宋世子,乃至宋太子,肩上的重任愈发深沉,到那时他若再开设甘旨楼,弄些茶食之类与国无明显利益的举措,定然会有臣属上前卖直邀名,述说大义。
顏延之的三日一教刘义符从未有落下,这种程度学业对他来说,过於轻鬆。
读习史跡、经典、兵法后,顏延之便会择难处、要处发问,为刘义符解惑,其中难以避免爭论,譬如领军一事。
顏延之认为,麾下將帅繁多,身为君主若执意亲自统兵廝杀不亚於国之罪人,刘义符虽认此理,但还是以诡辩而驳,例如国之將亡,天子是当深居於宫廷,还是上阵领兵。
各时境遇不同,真要纠葛,绝然分不出对错。
武上,无非是兵法、练军、以及弓马上。
骑马射箭自不用说,几乎要成为武夫们的必修课,如同后世的文凭,对於没有明显过人之处,且想从戎建功者而言,不善弓马是万万不行的。
似刘裕、王镇恶这般“武夫”,武艺於其只是锦上添,毕竟一刀一弓,再如何勇猛,相比於大军交锋,实在是不够看。
清晨站桩,上午开一次“朝会”,同刘裕文僚们共理政务,午后操练麒麟军时顺便精进骑射,时间利用的非常充分。
要说有何缺漏,就是形同草人,日復一日,未免枯燥,刘裕还能在閒暇时令姚氏作伴,刘义符则不然,纵使他身心有力,为了大局,也断不敢犯错。
当今天下,享乐无非三样,黄赌毒,亦或是饮酒等陋习,赌他不愿碰,五石散便更不用说,而色关乎將后,兹事体大,这並非无稽之谈,可概为二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