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飞龙-2地空飞弹
"根据我们的消息,龙国確实击落了敌国近五十架飞机,几乎全歼一个轰炸编队,"情报负责人说,
"他们使用的是一种我们从未见过的超音速战斗机,性能似乎超过了敌国的f-86,甚至可能超过我们的米格-15。"
"这不可能,"军事顾问打断道,
"龙国没有研发和生產这种战机的能力。即使有图纸,他们也没有必要的工业基础。"
"可事实就是如此,"情报负责人坚持,
"不仅如此,这种战机还装备了某种红外製导的空对空飞弹,这是连我们都还在实验室阶段的技术。"
"我们怀疑他可能获得了某种外部技术支持,"情报负责人小心地说,
"但不是我们提供的,那么...可能是某个我们不知道的来源。"
"龙国人隱藏了什么,"首座沉思道,"他们比我们想像的要强大得多。这打乱了我们的计划。"
他站起身,走到掛在墙上的世界地图前:
"原本我们希望敌国和龙国在太阳国互相消耗,我们则从中渔利。但现在,龙国展现出了足以改变战局的实力。这不符合我们的利益。"
他转向在场的高级官员:"加强对龙国的情报搜集,他们的技术从何而来。同时,重新评估我们的军事援助政策。我们不能让龙国变得太强大,那將打破我们设想的平衡。"
一位军方代表咳嗽了一声:
"或许...我们应该考虑增加对龙国的技术转让?如果我们能够掌握他们的新技术,或许对我们更有利。"
首座思考片刻,摇头道:
"不,至少现在不要。让我们先观察局势发展。如果龙国真的掌握了超越我们的军事技术,我们需要更谨慎地对待这个问题。"
他的目光重新落在地图上的太阳国:
"这场战爭的性质可能已经改变。我们需要一个新的策略,一个能够確保我们利益的策略。"
……
另一边,李明远已经开始组织技术团队,准备研发s-75地空飞弹系统。
"老刘,给我拿个放大镜过来。"李明远盯著图纸上的某个细节,皱著眉头喊道。
"就来!"老刘手忙脚乱地翻箱倒柜,"总工,您这一晚上画了多少张图纸啊?我看得头都大了!"
李明远伸了个懒腰,骨头咔咔作响。
熬夜画图的后遗症就是浑身酸痛,但他的眼神却异常明亮。
"嘿,这玩意儿要是真能造出来,咱们的防空问题就全解决了。"李明远拍著桌上堆积如山的图纸,眼中闪烁著兴奋的光芒。
前线总指挥和几位军方高层走进会议室,看到桌上密密麻麻的图纸,都惊讶地睁大了眼睛。
"李总工,听说你又有新发明了?"前线总指挥迫不及待地问道。
李明远站起身,指著墙上掛的一张巨大三视图:
"这是我设计的新型防空武器系统,代號'飞龙-2'。它的正式名称是地空飞弹系统,能够有效拦截高空目標,包括敌国的轰炸机和侦察机。"
"地空飞弹?"老刘挠挠头,"这和咱们的防空炮有什么区別?"
李明远微微一笑,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
"传统防空炮的有效射高约为8000米,而现代轰炸机的飞行高度往往在10000米以上,这就造成了防空盲区。"
他快速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而地空飞弹系统通过火箭推进,可以达到20000米以上的高度,速度高达3.5马赫,几乎是音速的3.5倍。搭配半主动雷达制导系统,对高空目標的命中率可达80%以上。"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地看著李明远。
"三点五马赫?"一位军方专家难以置信地问道,"这种速度,人类根本无法反应..."
"正因如此,它才是防空的终极武器。"李明远继续解释,
"系统由三部分组成:搜索雷达、跟踪雷达和飞弹发射装置。搜索雷达负责发现目標,跟踪雷达锁定目標並引导飞弹,飞弹则追踪並摧毁目標。"
前线总指挥眉头紧锁:"这么复杂的系统,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研发出来?"
"如果利用我们之前开发空空飞弹的经验,可以大大缩短研发周期。"李明远自信地说,
"我估计一周內可以完成原型机组装,再用一周进行测试,半个月后就能小批量生產。"
"半个月?"老刘差点跳起来,"总工,您不是在开玩笑吧?这种复杂系统,就算北极熊都得研发几年吧?"
李明远敲了敲黑板:"关键在於简化。我们没必要追求极限性能,而是要確保基本功能可靠实用。比如,我们可以简化电子系统,加强机械可靠性,优先保证能够击落目標的基本需求。"
他又拿出另一张图纸:"此外,我还有个想法,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防空预警能力。"
眾人好奇地凑上前。
"我们可以將简化版雷达安装在轻型履带车上,形成机动雷达哨,分散部署在前线各个要点。这些雷达哨能够提前发现敌机,並將信息实时传回指挥中心,形成一张防空预警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