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发生了什么情况?由於山海险阻,他们也无法探知。至少在表面上来看,高丽忠烈王是站到了合丹一面,要和带寧作对到底了。
王氏高丽大概也有二三百万人口,虽然对中原而言不算什么。但是对主力只有麾下六万帐的东道蒙古诸王而言,已经是一个相当强的附庸了。
也正是因为击破了高丽,甚至打进了开京,合丹才能够迅速的整合东道蒙古各王,成为某种程度上的东道共主。
蒙古人嘛,草原继承法啊,合丹在乃顏死后的混乱中以军政强人的身份崛起,是符合蒙古基本法的。只要他还能够从高丽压榨布帛粮铁,本人也身体健康,掌握军队,他对东道蒙古的掌控,便会逐步加深。
“早晚须得把高丽同辽东一道收拾明白。”张巡本人对於那半岛实在是没有太大的兴趣。
那地太烂了,烂的不可思议。北部连种水稻都艰难,大部分情况下只能种植旱稻。或者就是蕎麦、大豆这一类的作物。
一直要到日据,慢慢的培育推广耐寒的稻类作物,才算是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產情况。要是搁现在,没法发展农耕的地方,中原王朝真的很难站住脚跟。
中原王朝基本上是哪里能好好地种地,就能够扩张到哪里。明代的辽东边墙为什么明明在辽河平原上不拉平修直,反而是一个深v大凹陷?因为那地方是大片的沼泽,非常难开发,既需要大量的人力,又需要长时间的经济投入。
另外朱元璋收復辽东时,那地方还有蒙古部落活动,辽东兵力不足,以防御为主,自然不会去开发。等后世子孙?不丟土失地,就算是好的咯。
还是培养一个像李朝那样的好藩属,比较得宜。
鸡肋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张巡也没有一定要把地图完全涂红涂满的心思,主要的注意力还是在辽东上。
“高丽情形不明,还需使间赴丽,设法刺探。”叶李也觉得没必要立刻就把打高丽提上议程。
如今高丽和带寧是没有什么海上贸易了,但是高丽同日本还是有一定程度上的走私贸易的,日本此时还是挺“开放”,往来带寧和高丽的商船不少。
有日本这条线,完全可以想办法找人冒充个日本和尚,去高丽稍加打探,了解其局势。博多这会儿已经是繁荣的贸易大港,人员混杂,未必为难。
带明在援助李朝,迎击丰臣秀吉大军之前,还派人去日本和琉球刺探军情呢。甚至还联络了不少在日的中国人,请他们提供相应的情报。
“自是应当。”这一条肯定没错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
“至於河北边塞,展拓营州一事。臣以为还是慎重。”叶李並不主张立刻就前出到营州。
营州就是朝阳,明代是大寧都司,其主要控制的就是河北出入辽东的“山道”。有山道自然有海道,海道可以直接约等於辽西走廊。此时辽西走廊已经渐渐开始淤塞成陆了,但还没有发展到可以设置大量的屯所,来回方便进出的地步。
所以不论是河北兵出塞,还是东道蒙古兵入寇,主要还是走的山道。平冈道、卢龙道、无终道,其中最好走的,就是依靠大凌河进入辽东的那条。
自然的,建立在大凌河边的营州,就成为了控制辽东进出孔道的要镇。
堵死了营州,就等於堵死了经大凌河,转青龙河、瀑河,过燕山山脉的路子。只要滨海的辽西走廊不成型,东道蒙古兵就很难突入河北了。
即便將来辽西走廊形成也没事,山海关一建,把那山海之间的缺口堵住,黄台吉都打不破,凭他合丹能打破?
“营州確实紧要,前唐时就仰为控厄契丹、奚、靺等族之关要。前宋时,宋与女直和议,便意图取营州为塞防。”李让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张巡听了,其实完全可以理解的。叶李的想法是张巡马上就要展开对陕西·河西的大规模移民和实边工作,花费的钱粮难以计数。且福建已经派出了人马,正在预备征討交州。
两路都有事,两路都要花钱,带寧未必支撑的起第三个方向的大规模开支。
反正河北幽州有谢光孙坐镇,从现有的实效来看,谢光孙守的很不错,河北的边患並不严重。完全可以依靠现有的兵力、城池和內属蒙古蕃落,採取稳定防御的策略,保证北边安寧。
等之后陕西·河西的移民开发工程结束,或者交州恢復,再在河北边塞上採取积极进取姿態,恢復营州。
而李让的想法也没啥问题,李让觉得只要堵住了大凌河营州一线,东道蒙古兵就很难侵入河北了。河北的边防压力將进一步减轻,其军事开支便会减少。
相比较於现在连年对幽州进行转移支付的艰难,长痛不如短痛,就痛恢復营州这一阵,后续財政开支大大减少,岂不更美?
“唔——”两位爱卿说的都有道理啊,张巡也知道国家初定,花钱的地方多。
確实马上对陕西的投入得千万而计,福建和交州也准备的七七八八了,福建目前招募了七八万户屯田守城军。操练半年到一年,有个军队的样子,能够立定阵脚,对著敌军放箭,那刘师勇就会出兵交州。
打下了交州,同样有移民安置的官司要打,先前就预估五年开支一千万以上,持续性拨款。真处处都伸手,处处都要钱。
“太子。”
“父皇。”
“你可有什么说法?”张巡突然就点了一下正在身侧旁听的张榕。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