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是互相妥协,亦或互相討价还价后,得到的一个居中协议。

史合道:“臣斗胆跟东吴官员,就夷道城告破之事上,做了一定的爭论,最终言罢,將夷道城破,归为城中有细作,亦或者是有內应跟汉军里应外合,最终双方联手攻破了夷道。”

“臣知晓攻破夷道城为殿下武功。”

“也深知破城对战局之关键,本不当这般轻佻对待。”

“然东吴方面有臣子言,跟大汉缔结协议之后,曹魏跟东吴的交好关係便会破裂,有极大可能遭遇曹魏徵伐。”

“东吴西线战事的不利,尤其夷道失守的过程,太过骇人惊闻,消息若是传出,定会大幅动摇东吴北线军心,因而需要大汉配合,將此事对东吴军心士气的影响降至最低。”

“为此。”

“东吴同意了殿下的要求。”

“將钱俞、丁奉等东吴士卒交归大汉所有。”

“也会分批次將这几名『投汉』的士卒家属陆续送过来。”

刘禪挑眉。

他还以为多大点事。

不就是改了一下说辞,將自己设计的火攻破城,改为『丁奉、钱俞』等东吴士卒不满孙桓的暴戾,私通大汉,趁著中午守备鬆弛,打开城门,放汉军进城,继而帮助汉军顺利夺取了城池。

东吴可以接受丟了城。

但不能接受被汉军平推,还是没有反抗的破城。

因而丟城的骂名需丁奉等人来背。

而猇亭大营的吴军,还有防守北线的吴军,对夷道的情况都不太清楚,只要控制住守城的一两千士卒,再有东吴朝廷有意的引导,最终战败的主因,都会落到丁奉等人头上。

丁奉等人在东吴也將再无立足之地。

名声扫地、声名狼藉。

虽然此举有些不人道,但谁在意呢?

东吴保全了自己的名声,护下了孙桓这个宗亲,还將西线战败失利的锅甩了出去,而大汉则是得到了丁奉等几名吴卒。

相较而言。

大汉其实是亏了。

因为这一战是刘禪主导的,论功,刘禪当为首,一旦宣扬出去,对刘禪的声望是极大的加成,而且大汉就换回来了几名吴卒,怎么看都是亏的,明显利益不对等。

史合显然也知道这点。

若这是寻常武將制定的攻城计划,他咬咬牙,也就把这事扛了,但这是刘禪主导的,还涉及到刘禪在军中威望,他的自作主张,就明显有些辱没君主了。

史合紧张道:“臣也知如此不妥,只是东吴方面承诺,將会在半个月內,筹集二十万斛粮食交付大汉,臣一时昏了头,就答应了。”

“请殿下治罪。”

刘禪看了史合一眼,渐渐也反应过来,神色微微有些异样,脸色也有点不自然。

若非自己知晓丁奉是一员猛將,不然这笔交易怎么都是亏的。

而这多半是东吴故意的。

毕竟孙权也不是多大方的人,而在这种双方的较劲博弈下,也不可能有人会大方,让东吴一个劲的闷头认亏,东吴肯定是不乾的,暗中使坏噁心一下自己,倒也在情理之中。

至少半个月后,能得到二十万斛粮食,也算勉强能够接受。

刘禪在心中暗暗自我安慰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