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眼下的確粮草將要告罄,府君这么做也是为大汉考虑,虚名跟实利,孤还是分得清的,府君又有何错?”刘禪轻描淡写的將史合自作主张的事给揭过了。
君『弱』臣强,本就是刘禪当下的作风。
他还需借自己的『弱势』,来让魏吴对大汉產生误判。
名声太盛,的確有些不合適。
史合暗鬆口气。
作为臣子,替君主做决定,本就犯了忌讳,而且还事关君主威望,若是因此为君主不满,实非明智之举。
但他的確是考虑了大汉现状。
在临来夷道之前,他便一直身处永安,跟诸葛丞相一同,负责大军的粮草运送,深知大汉粮草供给的窘迫,加上刘禪在自己临走时,特意叮嘱一定要留下丁奉等人。
正是基於此,他才斗胆自作主张。
“臣多谢殿下宽谅。”史合面色鬆缓不少,又道:“除了夷道之事的『定论』,汉吴若要重定协议,还需对关將军进行定性。”
刘禪眉头微挑。
这与其说是对关羽进行定性,更准確的说法,当是汉吴官方对这两年发生的『袭荆州』、『杀关羽』、『伐夷陵』进行最终定性。
这个定性並不容易。
东吴夺荆州,还可以假託之前『借荆州』的公案糊弄,但杀关羽,就明显不能这么糊弄了,且不说刘备跟关羽的情义如何,就论关羽为大汉的首席大將,就这么被杀,怎么也说不过去。
但又不能把锅给孙权。
毕竟大汉跟东吴已经恢復外交关係了,日后甚至还要联盟去联手抗曹。
如果全部把问题归於孙权,孙权是绝对不肯的,日后也別想再谈什么联手抗魏了。
西线战事输了,就已有失国体了。
要是连自己贏了的事,都还要承认是自己错了,那孙权也別想稳住东吴朝廷了,大殿之上定然是沸反盈天。
孙权这边是这样。
大汉这边同样不遑多让。
既然是要恢復外交关係,自然是要搁置爭议,大汉这边自然不能说是刘备的人事布局出了问题,因而孙刘联盟破裂的责任,最终只能都推到关羽身上。
一念至此。
刘禪目光微动的看向史合。
他若是没猜错,史合也是这么想,甚至是这么做的,跟东吴那边,一致约定,將荆南的事变,都归罪到关羽头上。
两边君主都没错,那还能是谁错?
只能是臣子错了!
加之,关羽过去跟大汉文臣本就不对付,想让文臣说关羽好话,那实在是难了点。
而且关羽还死了。
死人是没办法说话的。
何况失荆州,关羽的確问题很大。
史合道:“东吴那边给出的定性是『关背德,作鴟张』、『乖微中情疑,谗夫乱其间』......”
“东吴袭荆州则是假以关羽擅取湘江米为由。”
“而臣则是根据关將军在荆州的所作所为,以及对大汉的功绩,进行了一番主观认定。”
“关將军出身匡世,扶翼携上,雄壮虎烈。藩屏左右,翻飞电发,济於艰难,赞主洪业,侔跡韩、耿,齐声双德。交待无礼,並致奸慝,悼惟轻虑,陨身匡国。”
史合说的很细致。
毕竟涉及的是昔日大汉的首席大將。
自不能那么简约潦草。
简而言之,就是关羽外交工作没做好,得罪了孙权,又粗心大意,以致军败身死。
史合对关羽的评价,倒也算中肯。
一方面认可了关羽建国元勛的身份,另一方面也认定其作为荆州地区军政一把手,要对之前荆州的丟失,及当时孙刘联盟的破裂,负主要责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