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超越年代的痔疮手术

原本有4个病人,最后真躺上他的手术台的,就剩了俩。

跑的那俩,除了那个种族主义老太婆之外,还有一个9岁的阑尾炎孩子,他妈妈问了陈远航的年龄之后,直接拒绝让陈远航来做手术。

不要觉得只有中国人歧视年轻医生,哪个国家的人都会歧视年轻医生,总觉得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就连陈远航自己都会觉得年轻医生和不那么靠谱是画等號的。

没办法,医学毕竟是个经验学科,医生这活儿,光有书本知识真不够,得靠一台台手术、一个个病人堆出来。

手底下处理过的病人越多,见过的突发状况越杂,心里才越有底。

年纪大一点的就是能让人放心,白大褂一穿,皱纹一多,病人看著就踏实。

没瞅见那些所谓的“神医”,管真本事咋样,先得把形象捌饰好,最好能把自己装扮的白鬍子飘飘,视觉效果拉满,信任感自然就来了。

对此,陈远航一点没生气,也没觉得被冒犯。

人之常情嘛,跑俩就跑俩吧,剩下两个病人,他照样得拿出十二分精神伺候好,很快把手术方案做好了。

医院质控中心很快就批覆了方案,估计都没有详细看,毕竟都是最基础的手术。

阑尾炎手术自不用说,这个患者是一个中学生模样的黑人小女孩,瘦瘦的,

身体条件充许,陈远航直接选择了极小切口,切开了2.5厘米,也就比腹腔镜手术切的大了那么一点点。

为什么不用腹腔镜手术?

陈远航也已经了解到,虽然早在1910年,瑞典学者hansjacobaeus首次將腔镜技术应用於人体胸腔和腹腔检查,1980年,美国医生camrannezhat首次將电视摄像系统与腹腔镜结合,完成了全球首例电视腹腔镜手术,但在1984年的今天,

腔镜技术尚未应用到临床。

具体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使用腔镜技术?陈远航记不太清了,反正前世,在他出国前,他记得好像就已经开始使用腔镜做手术了。

一项新技术从诞生到普及,路还长著呢。

至於斯坦普教授为什么对腔镜手术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是他觉得腔镜手术可以在其他器官上应用,却没法在心血管手术中应用,毕竟心血管太娇贵、太脆弱了!

那么细的血管,隔著屏幕用长杆子器械去摆弄?斯坦普觉得风险太大,不靠谱。

这或许又涉及到医院的鄙视链,心血管大夫总觉得自己比別人高了那么一个档次。

这个时候,以斯坦普教授为代表的很多世界知名心血管大夫的目光,是聚焦在介入手术上的。

啥是介入手术?就是不开大刀,从血管里塞根导管进去,放个支架或者修修补补那种,介入手术也是微创,而且斯坦普们坚信,介入手术才代表著心血管微创手术的未来。

当然,人的眼光是不断进化的,陈远航知道,要不了多久,隨著腔镜技术飞速发展,心血管领域的牛人们(包括斯坦普)就会真香打脸。

陈远航记得前世来密西根大学学习时,斯坦普教授已经把心血管腔镜手术做的飞起,技术贼溜。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101??????.??????】

说回到阑尾炎手术。

其实,到了2026年,医学界又有点“返璞归真”的意思,至少在阑尾炎手术上如此:一些发达国家甚至京沪两地的阑尾手术已经成了门诊手术,很多医生和患者又重新选择了不使用腹腔镜的传统小切口手术。

为啥放著高科技腔镜不用,又回头搞传统手术?原因很实在:

一个是快!

传统手术不用腹腔镜那样在前期准备的时间过长,腔镜手术光往肚子里打气、摆设备、戳几个洞放镜头和器械,就得折腾老半天,而陈远航这种小切口,

消毒铺巾,找准位置一刀下去,直接开干。

第二个,省钱!

传统手术的费用相对低一些,而腔镜那套设备贵得要死,开机费、器械损耗费都摊到病人头上,传统手术一把刀、几块纱布、缝线,成本低多了。

第三个,美观度也不差!

很多人觉得腔镜打儿个小洞比开大口子好看?那得看情况。

腹腔镜切阑尾还普遍处於打3个孔阶段(单孔也有,但哪怕到2026年也没有普遍开展),就算每个孔只有1.5厘米,那也是三个疤啊!传统的极小切口就一个2.5厘米的口子。

试想,一个2.5厘米的口子和3个1.5厘米的口子,哪个更美观?不言而喻!

传统阑尾炎手术重新被认可,还因为技术进步了,比如,后来有了带光源的牵开器,像个小手电筒塞进切口里照亮,让医生在极小切口下也能看得清楚,视野不再那么受局限。

但陈远航根本用不著什么带光源的牵开器,阑尾手术的麦氏点找到,切口开好,手指伸进去,凭藉著手感,在肠子间轻轻一探、一勾,那个小小的阑尾直接手到擒来!

快、准、稳,跟掏自家口袋似的。

结扎、切断、包埋一套动作行云流水。

旁边当助手的黑人小伙云迪看得一愣一愣的,估计没见过做阑尾这么利索的主刀。

整台手术下来,没用到半个小时。

病人出血少,恢復肯定也快。

真功夫在手,小手术照样做得乾净漂亮。

手术期间,质控中心的那个老头还过来看了一眼,不过,来了之后他就没走。

根本来不及质疑陈远航为啥开那么小的口子,手术就圆满结束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