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连声道谢:“谢谢!非常感谢!我们真得走了!”
官员也没挽留,连忙把他们送出了个门。
那位华裔空姐非常尽责,把他们三人护送到了拥挤的出站口。
外面接机的人群像潮水,各种写满名字的接机牌高高举起。很快,他们各自找到了目標:陈远航和郑佳佳看到了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小姑娘,举著写有两人拼音的牌子;高雅玲那边,一位知性优雅的女士也快步迎了上来,和她热情相拥,显然接她的人是她姐姐。
高雅玲一手拎著雅诗兰黛的礼盒,另一只手紧紧握了握陈远航的手:“小陈,佳佳,我知道你们要赶飞机,就不让你们跟我去我姐姐家了不过,千万记得啊!回沪市了一定给我打电话!到家里来,阿姨给你们做地道的本帮菜,保管你们喜欢!”
她特意又看向陈远航,语气认真了些:“路上一定小心!到了纽瓦克也稳著点,安全第一!你们两个年轻人,前途好著呢,好好的!”
“高阿姨您放心!落地沪市就给您电话!”陈远航和郑佳佳也大声应著,用力挥手1984年2月24日,美国时间下午16:42分,斯坦普教授终於在底特律大都会国际机场的出站口接到了陈远航和郑佳佳。
在一个写著陈远航和郑佳佳拼音的名字的大牌子下,陈远航一眼见到了他心心念念的斯坦普教授,这老头,一头飘逸的金色碎发,身体微胖,面目慈祥,50多岁的他和60多岁的他,在陈远航的印象中好像没有太大区別。
史密斯教授也亲自过来接他们。
陈远航连忙带著郑佳佳快走几步,来到了他们面前。
因为大家都是第一次见,首先做了自我介绍。
“詹,禪,欢迎来到美利坚——”斯坦普教授伸出双臂。
他的发音想努力咬准中文名字,带著点奇特的腔调,可就是咬不准。
陈远航和他热情地相拥:“教授,我想死你了!”
斯坦普教授一愣,隨即哈哈大笑:“禪,我这么有魅力吗?我们仅仅通过一次电话!”
“哈哈,”陈远航哈哈大笑,忽悠道:“这只是我们中国人第一次见面的一种问候语,你不要太自以为是了!”
斯坦普教授感觉怪怪的:“真是奇怪的问候语!我想死你了,我想死你了,禪,詹,我想死你们了——..
“教授,”陈远航抱怨道:“我的姓你发音不准就算了,可你把我女朋友的姓改的牛头不对马嘴就说不过去了."”
“骚瑞,你女朋友的名字该怎么读?”
“zh-eng,郑!”
“zh-eng,战!”
“zh-eng,郑!”
“zh-eng,战!”
“ok,ok—”陈远航彻底无语:“你还不如叫她abc呢———"
“骚瑞,禪,这你可不能怪我,你们中国人的名字实在太稀奇古怪了,我已经尽力了!”
“好吧,好吧,你想怎么叫就怎么叫吧!”陈远航彻底被他打败了:“反正,名字也就是一个代號而已!”
陈远航又走到史密斯教授面前,只是和她握了握手:“教授,你真漂亮!”
谢谢!欢迎你们!我们已经期盼了很长时间!走吧,先上车吧!”她伸手示意。
斯坦普教授开的是一个老式的福特野马,看起来至少有15年以上的车龄。
斯坦普教授亲自驾车,史密斯教授坐副驾驶,陈远航和郑佳佳坐后排,车子很快就驶离了机场这时,史密斯教授在副驾驶上回过头来,对著陈远航两人说道:“郑,陈,卢克是一名外科医生,对於生物学不太精通,而我在密西根大学生物实验室工作,接到你们的信后,卢克就把你们的信转给了我说实话,我对信中提到的这种『不明弯曲桿菌”的研究,其实並不是我的核心领域,只能说有所涉猎,远远谈不上深入。你们的研究太深入、太独特了,我感觉仅凭我这里的力量,可能无法迅速、全面地进行更深入的解析。”
她顿了顿,带著点商量的语气:“为了保证研究的严谨和效率,也为了不耽误这么重要的线索,接到信后,我主动联繫了两位在这个领域非常有经验的专家,邀请他们一起对你们提供的信息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
陈远航心里一惊,打断了史密斯教授的话:“骚瑞,教授,你说的这两个专家不会就是你们在信中提到的那两位澳大利亚医生吧?”
“是的,就是我在信中提到的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他们已经研究了这种不明弯曲桿菌好几年,並且在《柳叶刀》上发表了他们的论文,他们两位对这个方向的兴趣极其浓厚!收到了我的邀请和你们提供的初步信息后,他们非常激动,认为这可能是个重大的突破线索,所以立刻就从澳大利亚飞过来了,现在就在安娜堡等著呢!他们对参与后续研究的意愿非常强烈!”
说著,她又严肃了起来:“但是,郑,陈,我必须尊重你们作为信息提供者的意见。接下来的关键性实验研究阶段,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过程,我们需要確定,是否邀请他们两位作为核心团队的一员,正式参与进来?这个决定权在你们手里。”
到底是把这两位大神惊动了,陈远航觉得很不好意思,经过自己这么横插一槓子,他们的诺贝尔奖说实话就有点悬了,至少不確定性大大增加了,这万一要把人家的诺贝尔奖给搞没了,著实有点对不起人家。
要是自己能搞个诺贝尔奖,把这两位的奖弄没了,陈远航倒还心安理得,关键是他和郑佳佳肯定得不了诺尔贝奖算了,既然来了,就让他们参与吧,大不了就是將来发表论文时,在他们后面加两个名字。
其实,那些顶尖科研论文,一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好文章,通常需要一个三到五人的小团队紧密配合,大家分工合作,各司其职。而如果想要衝击那些金字塔尖上的神级期刊,比如《自然》
(nature)或者《科学》(science),那阵仗可就更大了,往往需要几十个人、甚至来自好几个国家的研究机构组成一个大团队,像一部精密的仪器一样协同运转好几年,署名作者密密麻麻能排一两页呢!多他们两个的名字,实在不算啥,顶多算是锦上添·
只要把郑佳佳排在第一作者,管他后面有多少人、都有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