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故事內外

翌日,刘培文並没有著急做什么动作。

今天他就待在四合院的书房里,在心中把要写的小说细细地陈列出来,再次进行思考。

確定了整体的內容构架,缺失的细节也就浮出水面了。

大量的档案、亲歷者的遭遇,无数需要填充的时代细节被他一一列举。

这还是他头一次这样构思一部小说。

往常写作的时候,他大多是写完大纲之后,凭藉內心的才情和直觉进行章回的书写,但这一次不同。

自己的这部新小说,承载的是很多人的命运未来,更是当下掀桌子能否成功的关键。他可以想像,一旦小说刊发麵市,將有无数的人拿著放大镜细细审视每一处细节,从中找到能让他失败的根源。

这种情况他绝不容许。

所以这篇小说,无论从立意主题,再到人物形象、情节描写,乃至时代细节与相关史料,都需要慎之又慎的严谨。

就这样刪刪改改足足罗列了一天的时间,等到天渐渐黑下来的时候,看著这数千字的提纲与內容归纳,他还是不放心,又开始认真检查。

等听到院门口“啪啪”的打门声,刘培文恍然向外望去,才发现天色早已黑透。

开了门,站在门口的是刘振云。

昨天他听了程建功述说的情境,过了一整天,依旧是心神激盪,等到下了班,他实在按撩不住情绪,骑著车过来找刘培文。

“振云?”刘培文则是有一种意外之喜,“我还打算明天去找你呢!”

“找我?”刘振云愣在当场,“找我干嘛?”

“当然是跟这次的小说有关係!来来来!”刘培文搭著刘振云的肩膀,把他拽到书房。

此刻书房只有一盏檯灯,暖黄的灯光下,刘培文理了理自己整理的书稿,递到刘振云的面前。

“这是?”刘振云心情有些激动,他大概明白自己即將看到什么。

这可是决定一次大论战走向的东西。

“今天写的大纲和列举的问题。你先看看。”

刘振云却是一脸严肃地对刘培文说,“培文,你这时候让我看,就不怕我出去传了別的消息?”

“嗨,振云啊,这只是草稿,无论谁看到,我也无所谓,再说了,这部小说,对你我有特殊意义,所以我才特別想让你给我提提意见。”

“特殊意义?”

刘振云將信將疑地接过草稿。

大纲並不算长,只有四五千字,规划的是故事走向和敘事结构。

故事以一个调查员“我”的视角切入,用一场调查报告的敘述形式,通过调查视角描述故事中底层与高层人物的各自演变,並將其中的大小事件进行並置敘事,用现代主义的技法,完成对於这个民族史诗故事的描写。

刘振云看到开头,立刻就明白了刘培文所说的特殊意义。

“1942年的大饥荒啊!”他嘆息道,“这个事儿,我还真说得上来。”

刘振云是延津县人,在当时的那场饥荒之中,属於受苦难最多的地方之一。

与刘培文老家所在的水寨不同,当时延津周边是首当其衝的灾民爆发地点。

“我所知道的消息,主要来自於我的母亲”刘振云把草稿递还给刘培文,开始讲述自己所知道的故事。

苦难的开端要从抗战爆发后的第二年说起。

兰封会战之后,中原大地成了日军与国军相持的战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