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一剑封喉!
王兰英也是一名回城知青,曾经在陕北插过队,只不过,她的命好,学习也好。
1978年回到北平城,第一年参加高考,就以459的高分顺利进入北大中文系。
1982年7月份大学毕业后,她顺利进入《人民x报》,成为一名实习记者。
经过这一年多的学习和锻链,她已然成了一名正式的记者,主要负责拆信、回信,在一大堆读者来信中发现並整理新闻素材和线索。
眼下来说,她还没有发表任何一篇新闻报导。
可是,经过她的『火眼金晴”,至少有五十条新闻素材和线索,经过老前辈们的采写和编辑,发表出来了。
其中有两条,甚至还刊登在了头版头条这一日,像往常一样,王兰英上班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来到收发室,扛走属於她的那一麻袋『新闻素材”。
进了办公室。
她快手快脚的打扫一遍办公室卫生,给自己倒了一杯开水,从帆布书包里拿了一个夹了萝卜咸菜的大馒头。
一小口开水,一大口馒头。
呀,这生活,有滋有味啊。
与此同时,她还不忘自己的本职工作,用剪刀拆了一堆信件,迅速瀏览著。
有些读者来信很短,就几句话,说某某记者写的某某文章很及时,对广大干部群眾的指导意义很重大,很深刻。
对於这一类信件,王兰英都会隨手搁一边,登记在册后,便会交给资料室的同志处理。
还有一些读者来信很长,有的甚至长达几十页,光从字数上来说,堪比一部中篇小说了。
这一类信件比较特殊,有些是论文,有些是诉状,有些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纪实文学。
等等等等,诸如此类吧。
对待这一类信件,王兰英已经很有经验了,十几页、几十页的內容,她只须扫一眼就能判断出,是否具备一定的新闻价值早春时节的北平城还很冷。
窗外的几株梧桐树,亭亭玉立,就是有点光禿,麻雀落上去都会打滑。
漫天的杨柳絮子,隨风飘飘,宛如一些无所事事的街溜子,漫无目的,令人不適。
办公室里很温暖。
也很安静。
这年月的报社办公室,还没有流行隔断、几十人、上百人的那种壮观,就算王兰英这样的新人菜鸟,都是两个人一个办公室。
她对面的同事外出採访了。
所以,一个人呆在办公室,就相当的舒適、放鬆而自由,就算萝卜咸菜嚼得『咔咔”乱响,都没人笑话。
“咦,来自陕省、红寧县的?”
“好厚!”
因为有过在陕北农村插队的经歷,王兰英对来自大西北、尤其是对陕甘寧边区和黄土高原,她的感情很复杂。
那一片土地乾旱少雨。
那地方的人好的多,坏的少;
好人极好,淳朴,善良,热心,木訥憨厚的外表下,是一些老实巴交、沉默寡言的灵魂。
坏人极坏。
怎么说呢,大致就是陕北人自己说的,那一片黄土地上的坏人,就特么的四个字坏,怂,短,懒。
坏就是单纯的坏,心眼坏,心思坏,就一个人形禽兽混跡於人间,满肚子的坏水,满脑子的坏事。
怂就是软弱可欺,这种人,往往嘴上厉害,实际上,一遇到事就吧了,屁都不敢放一个。
短就是心胸狭窄,看不得穷人喝米汤,只要看见別人过得好,就觉得亏得慌,就恨不得天降陨石把狗日的砸成一滩烂泥。
至於懒,不用多说。
当初刚去陕北插队,看见那些蓬头垢面、浑身汗臭味儿的农民伯伯,王兰英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里的人真特么的懒啊。
呆了两三年,渐渐明白过来。
黄土高原深处的人们,並不是懒,而是穷,一代一代的穷,加上极度缺水,能不脏乱差嘛..
王兰英一边翻看著『红寧来信』,思绪深处,一些令人厌憎、令人愤怒、令人噁心的人和事,纷咨而至,让她的心情有些烦躁。
因为,这一封读者来信中,讲了一些好人的故事,更多的,则是坏人们的故事。
我是一个县书记的女儿,也是一个农民的女儿,我生活在黄土高原深处的红寧县;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能有一份正式的工作,能有一个温馨、富裕而温暖的家。”
我还有一个梦想,就是我和我的几个妹妹、一个弟弟,还有我的领到爸爸、农村户口的妈妈,能穿上没有补丁的衣服裤子,能吃上白面饃饃、有油有肉的饭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