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我是小泥人啊……

民俗有云:六月六,晒虫虫,请姑姑,

对红寧人来说,这是一个平常的日子,同时,也是一个很特別、很特別的日子。

早年间,在北方,尤其西北一带的广大农村地区,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曾经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

姑姑节。

有些地方,在这一天还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说是什么天(kuang)节、

翻经节。

天节的来歷,据说与大送朝一个皇帝有关,说是有一日,那皇帝老儿突然宣布,说他做了一个梦。

梦中,天人授他吉祥如意,赐福老赵家和大送皇朝万岁万岁万万岁。

至於说“翻经节』,一听就与佛事有关,类似於晒佛节、晒经节等。

在民间的百姓人家,天节、翻经节什么的都太过高大上,基本没什么概念。

但对於姑姑节,却十分重视。

在这一日,农村的各家各户都要请出嫁的老姑娘、少姑娘回娘家,杀一只鸡,割一点韭菜,满满福福的做一顿好吃的,盛情款待。

据说,这一风俗源远流长,从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广泛流行。

起源也有个故事。

讲的是一个相府老爷不干人事,胡作非为,他女婿看不下去,便想设计弄死自己的老岳丈。

相府小姐得知后,又气又急,便偷偷传递消息给自己的老爹,说女婿欲害他。

老相国得到消息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开始自我反省,发现自己还真是个老糊涂蛋。

於是,返回京城后,老相国特意请女儿、女婿来到相府,摆下酒宴,让女儿、女婿坐了上席。

老相国说,在女儿女婿的点醒下,他这才幡然醒悟,明白了人间百姓之疾苦,等等云云。

反正就一故事,听著挺乐呵,老百姓相信就行了。

到了后来,经济发达了。

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进城了,人情世故冷淡了,就没什么所谓的『姑姑节』了。

但在1983年前后,地处西北一带的红寧人,对这个节日却很重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差不多都能与中秋、元宵等节日相提並论。

不光西北。

这年月的沪上、中原、川渝、云贵、北平、东北、甚至北方广的草原地方,或多或少,都有『姑姑节』的风俗习惯。

而且,还与当地的气候、农事等相关联,流传著不少很有意思的俗语、谚语就比如,沪上谚语就有『六月六、晒的鸭蛋熟』,北方谚语就有『六月六、

看谷秀”。

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字:穷。

在一个物质极度匱乏的年代,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生死存活,往往就在婆家人的一念之间。

所以,大家挑选一个好日子,各自接了『姑奶奶”回娘家,尽心尽力让她们吃一顿好的,表达了娘家人对嫁出去的姑娘的重视。

家家户户都如此,就成了一次教育活动。

当然。

更重要的一点,则是寻一个由头,想办法让一家人吃一顿好的,这可能才是真相1983年的农历六月初六,还有另外一个特殊含义恢復高考的第七个年头,1983年的高考,因为天气炎热,临时改成了7月15日也就是农历六月初六。

这一日。

杜小真参加高考了。

所以,杨裁缝、姜红泥二人,早早准备好了饭菜、葡萄、藿香正气水和消暑汤,一大早就赶到了县一中。

当年,陈雪晴、陈春年姐弟二人插队杜家台,曾经在老杜家吃住睡了一年多。

老杜家人良善,温厚,照料他姐弟二人跟自家孩子一样,这一份恩情很重,

杨裁缝记在心里。

故而,这几年来,她时不时的就会捎回去一点钱,一袋面,半袋米啥的,从不间断。

老杜老两口也仁义。

乡下地方没什么好东西,可是,只要他们挖一些野菜,偶尔猎一只兔子啥的,都会送一些过来,说是让陈老师、杨裁缝尝个新鲜。

实际上,杜爸爸、杜妈妈二人,对陈雪晴、陈春年姐弟两个感情很深,真有点自家孩子的感觉。

那些个野味、野果子、野菜,都是陈雪晴、陈春年两个哈怂最喜欢吃的。

这一来二去的,两家人的关係极好。

杨裁缝还曾经动过念头,並提了一嘴,说想让杜家二丫头,也就是杜小真,

嫁给陈春年算了。

老杜家很乐意。

杜小真更乐意,並一度以『陈春年媳妇”的身份而活著,快乐著,幸福著结果,半路里杀出个姜红泥。

陈春年那活兽,不知怎么回事,对杜小真极好极好,有什么好东西,都愿意给那丫头,两个人亲的就像哥哥与小妹。

可是,狗东西就是不提结婚。

这下好了,姜红泥的出现,彻底打乱了杨裁缝的『完美计划』,让她老人家进退两难。

於是乎,一番天人交战后,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北平落难女知青姜红泥,並狠下心的开始逼婚。

同时,她还瞎捉摸了一招『釜底抽薪之计』,早在十几天前,就做了一顿丰盛的饭食,趁著陈春年不在,不由分说的让杜小真拜她当乾妈。

並明確表示,从今往后,她,杨蕙兰,杨裁缝,一定会把杜小真当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看待,负担她今后上学的一应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