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最后一种呢?”

赵坤拿著酒瓶子帮他倒满,笑眯眯又问道,“呢,第四种就是海外的版权收益。”

“卖到港澳台和东南亚吗?”赵坤又问。

毕竟港片和港剧卖到湾湾和东南亚这是常態。

郑小龙却出人意料道:“我想卖去北美。”

....

,如今的国產电视剧都能卖到北美去了吗?

赵坤不由一愣。

郑小龙看了他一眼,脸上难掩得意道:“去年年初的时候,我们公司在纽约创办了一家华艺影视录像节目公司,在北美地区发行中心製作的电视剧,同时还独家代理央视的电视节目在北美地区的录像节目发行业务。”

冯晓刚在一旁补充道:“这家公司是我们主任一手创建的,特別是我们中心製作的《渴望》在北美华人圈里相当受欢迎。”

咦,我在纽约唐人街待了小半个月怎么就从来没听说呢?那里的电视节目既有纽约本地的华语节目,更多的是还是港台那边的电影和电视剧,没看见过《渴望》啥的。

郑小龙看到赵坤一脸懵,这才反应过来,人家刚从纽约回来,而且人家在纽约也是有美国文艺圈的朋友,冯晓刚刚刚的牛逼吹的有点大发了。

“呢,公司刚刚成立不久,目前还正在市场开拓中。”

他先是含糊了一句,继而把话题岔开道:“也正是这次美国行,让我看到这部《京城人在纽约》的小说,感觉很有代表性,很符合当下的时代特徵,所以就把这部小说的影视改编版权拿下来,改编成电视剧。这不都一年多了,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啊!”

话题又绕回到了钱上。

赵坤微微一笑,並没有嘲笑的意思。

不得不承认,自古以来,中国最聪明的那一拨人都集中在体制內,郑小龙也不例外。

九十年代初就有这个意识在美国成立影视录像节目公司,著实不容易啊!

儘管后世简中自媒体上整天吹嘘这个怎么厉害,那个怎么歷史,还领先老美一百年啥的。但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大,得要看这个国家的消费能力有多大。

不管是过去,现在,以及將来,你不得不承认美国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而且最大的消费就是服务业,文化產品在其中占有不少的比例。

后世我们的工业品几乎已经充斥在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但文化產品的比例却少的可怜。在影视行业中,美国的录像带市场是非常庞大的,要不然后世的奈飞也不会成长为超越好莱坞的庞然大物。

有这个意识就好,至於今后如何发展那是另外一件事情。

《京城人在纽约》本就描写的那帮子嚮往美好生活的人在纽约艰难求生的故事,相信未来能够在北美的华人圈子里引起共鸣,至少还是有一定市场的。

赵坤沉吟了一下,开口道:“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你们之前找好的男主角姜闻演不了了怎么办?还有刚刚我提出的用一个正宗的美国人来替代一个华裔,如果可行的话,那么陈道名也不能演了,你们怎么保证收视率呢?”

不得不说,姜闻是目前內地最优秀的男演员,原时空里他忽悠文雋投资《阳光灿烂的日子》就保证自己会出演。

另外,隨著《末代皇帝》和《围城》的热播,如今的陈道名同样很受观眾欢迎。

要知道电视剧可不同於电影,电影是导演的艺术,观眾买票看电影都是冲看导演去的,赵坤的电影,张一谋的电影,冯晓刚的电影等等,肯定不会说这是巩丽的电影或者葛尤的电影。

而电视剧,则是需要演员来扛剧,观眾看的是演员而並非导演。

比如《渴望》里的刘慧芳、《编辑部的故事里》里的戈玲和李冬宝等等。

“呢——.”

郑小龙一时无言以对,半响才含糊道:“这个问题我们会具体考虑的,但我还是认为一部电视剧能不能吸引观眾,还是取决於故事情节和演员的表演。演员只要演的出彩,观眾一样能够喜欢和接受。”

赵坤想了想,没有表示同意和不同意,直截了当道:“好,我看过剧本之后再给你们答覆。”

(还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