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钰摊摊手道:“不怕,朝廷只要确保一部分人的利益就可以了。”

“比如确保两千万人的利益,让这两千万人奴役剩下的人。”

“奴隶敢造反,这两千万人自然会帮朝廷镇压。”

“而每一次的奴隶造反,都会带来杀戮。”

“对朝廷来说也是好事,正好可以消耗多余的人口。”

朱标眉头直皱:“太残忍了,非仁君所为也。”

马钰笑道:“你能有这个想法,不正是孔孟思想告诉你的吗?”

朱标不禁愣了一下,好像确实如此啊。

此时,他终于明白,孔孟思想是标杆的含义了。

朱元璋和马皇后也同样露出深思之意。

马钰顿了一下,继续说道:

“宋朝的君主也是同样的想法,他们觉得这么做不仁,所以采用了截然不同的制度。”

“也就是符合仁道的制度。”

“他们不但没有削减人的权力,反而赋予了人更多的权力,并用律法来保护人权。”

“比如正式废除了贱籍,奴仆不再是主人的财产,而是雇佣关系。”

“主人想要使用奴仆,就得与人签订雇佣合同,合同受律法保护。”

“即便他的身份是奴仆,但在律法上依然是国家的臣民,拥有法律赋予的所有权力。”

“合同到期,就可以恢复自由身。”

“主人不得杀害奴仆,不得私下交易奴仆。”

“主人与奴仆之间产生了矛盾,也需由官方出面解决。”

“宋朝还给了百姓很大的自由,允许迁徙只是其中一部分。”

“除此之外,还允许百姓根据实际情况,随意更换从事的职业。”

“除了商人不允许做官之外,别的方面可谓是前所未有的宽松。”

“当然,在实际执行中,很多制度确实很难落实。”

“但至少在法律上,宋朝承认了‘人’的地位,也承认了人作为人应该享有基本的人权。”

“相比起之前的朝代,可谓是划时代的进步。”

越说越上头的马钰,再次发散了思维,转而说道:

“据统计,宋朝是历朝历代农民造反最多的时期,很多人因此就说它下限很低。”

“殊不知在宋朝以前,不是百姓不想反,而是没有机会。”

“前面说过,从夏商周到隋唐,对人口的管控非常严格。”

“他们把人锁在村子里,派出大量官吏监管,并严厉禁止人员流动。”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百姓抱团,他们还会定期分拆百姓家庭。”

“一个家庭男丁多,就会将其中的一部分男丁,迁徙到几十里几百里外的村子居住。”

“从此父子兄弟离散,终生再难有相见的机会。”

“一个百十户人家的村子,起码有十七八个不同的姓氏。”

“这些人没有血缘关系,很难抱团反抗朝廷统治,即便受了委屈也只能自己受着。”

“为何唐朝以前的造反,总是打着宗教的幌子?”

“因为只有宗教人员才有资格游走四方。”

“他们可以用传教的名义,游走一个又一个村子。”

“然后以神佛为纽带,将原本毫不相干的人团结在一起。”

“宋朝彻底放开了对人身的管控,不再强迫百姓分家。”

“慢慢的就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势力,一个宗族就是一个村子。”

“宗族的凝聚力就非常强了,活不下去他们就能团结起来造反。”

“而且宋朝还给了百姓迁徙的自由,如此一来想要造反的人,就可以更加方便的联系更多的人一起反。”

“所以,宋朝农民造反多不是因为他下限低,恰恰是他给了百姓更多的自由。”

“唐朝以前的人是生活好,不想造反吗?是没机会。”

朱元璋和马皇后都有些莫名其妙,我们也没说宋朝下限高不对啊,你这么激动做啥?

看着面面相觑的夫妻俩,马钰也知道自己的思维有点过于扩散了,连忙将话题往回收:

“宋朝农民起义多还有个原因,人多地少。”

“宋朝本来就没有完成一统,土地比汉唐时期还少,人口却比那时候多。”

“靠种地已经很难养活这么多人了。”

“不论宋朝朝廷想什么办法,都很难同时保证所有人都能吃饱饭。”

“那吃不饱的人,自然就会造反。”

马皇后点点头,思索道:

“南宋偏安江南,当时湖广还是莽荒之地,真正的富庶之地只有江淮南部、荆襄、四川。”

“他们是如何用这一隅之地,养活八千万人口的?”

朱元璋和朱标也都看了过来,这才是最核心的问题啊。

马钰看了看他们,长叹道:“其实我不说,你们应该也已经想到了。”

“手工业和商业。”

“手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宋朝最不缺的就是人。”

“大量失地百姓聚集在各大城市周围,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他们涌入各行各业,在求生的同时,也促进了该行业的发展。”

“如此多的劳动力加入,也刺激了生产力的进步。”

“宋朝的钢铁产量,最高时期差不多有五百万斤,是唐朝的十倍。”

“这个时期的生产力进步幅度,也是历朝历代最快的。”

“因为但凡慢一点,就养不活这么多的人。”

“劳动力充足,生产力更加先进,促进了手工业的繁荣。”

“大量的商品被生产出来,刺激了商业的蓬勃发展。”

“尤其是海贸,在当时已然成为了支柱产业。”

“大量商品通过海船被输送到海外,换回一船船的金银。”

“朝廷通过海贸,获取了大量的钱财。”

“手里有了钱,就可以维持行政体系的运转,就可以大批量的采购粮食赈济灾民。”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南宋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还能维系整个体系运转,没有因为分配端失效而亡国。”

朱元璋、马皇后和朱标都点点头,正如马钰所说,他们也想到了这一点。

只是对其中的规律,了解的不如马钰这么清晰透彻。

比如,劳动力和生产力共同作用,促使手工业发展,手工业发展刺激了商业发展。

商业的发展又反过来给了更多人活下去的机会。

这就相当于是一个又一个相连的环,大家相互促进。

他们也是经过马钰讲解,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而且马钰还将话题,绕回到了分配端这个问题上。

让他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了,什么才是分配端。

马钰顺着刚才的话,继续说道:“再来说说元朝。”

“元朝的不作为,让民间进入野蛮生长模式,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调动了民间的积极性。”

“而且因为元廷不管,宋朝的很多政策也在民间被延续了下来。”

“比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比如对湖广等地区的开发。”

“也正是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才支撑了元朝的海贸繁荣。”

“元朝灭亡,其实也是分配端出了问题。”

“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大多数百姓活不下去。”

“但是和历朝历代不同的是,元朝是自己放弃了分配端。”

“作为蛮夷,他们根本就没有家国天下的思想,也不愿意承担应有的责任。”

“他们拿了钱,想的不是如何维系体制健康运转,而是拿去享受。”

“到了最后,他们干脆连富人也一起抢。”

“让富人和百姓都活不下去,大家一起站起来造反。”

“可以说,元朝灭亡属于求锤得锤。”

朱元璋不禁颔首道:“元朝失之以宽纵。”

马钰摇头说道:“我倒以为,他们失之以愚昧。”

“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国家是一个体系,是需要维系的。”

“但凡他们有那么一点这方面的意识,都不可能完全放弃分配端。”

“其愚昧,堪称历朝历代之最。”

朱元璋仔细回顾元朝的作为,也不得不赞同的道:

“彼蛮夷也,安知社稷之重。”

朱标插话道:“所以爹‘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乃顺天应民之举也。

儿子的马屁,朱元璋非常的受用,大笑道:

“哈哈,还是标儿懂咱啊。”

马钰讥笑道:“也不知道是谁,将自己当成地主,将百姓当成佃户。”

朱元璋笑容顿时僵住了。

虽然他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也不认为自己是这么想的。

但听了马钰几节课,再回想自己以前对社稷的认识。

好像还真是将皇帝当成了地主,将百姓当成了佃户。

谎言不会伤人,真相才是快刀。

被人当面揭短嘲讽,朱元璋登时大怒:

“气煞我也,马钰小贼,今日不将你打死在这,咱就不叫朱元璋。”

说着就站起身,开始挽袖子。

马钰悠悠的道:“大明面临的情况,比宋朝还要复杂……”

说到这里,他忽然停住。

朱元璋再次僵住,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只能将目光看向马皇后。

马皇后扶了扶额头,一拍桌子道:

“你们两个,再斗气都给我出去。”

马钰见好就收,连忙端正坐好。

事实上他很清楚,朱元璋从来不是好说话的人。

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气他,还能活着,一是马皇后护着,二是自己脑子里的知识。

还有就是习惯了。

第一次嘲讽他的时候,他会非常生气,并生出杀心。

第二次气就没那么大了。

第三次……第四次……

他不但习惯了,还会下意识的配合。

但马钰知道万事都要有个度,偶尔气一气他没什么。

不能真的踩过线,否则谁都保不住他。

另一边,朱元璋委屈的道:“是他总是气咱,妹子你不能拉偏架。”

马皇后哭笑不得,安抚道:“好好好,回头我狠狠收拾他,给你出气。”

“赶紧坐下继续听吧。”

“接下来就是大明面临的情况了。”

朱元璋这才顺坡下驴的重新坐好,还不忘对马钰撂狠话:

“看在妹子的面子上,今天暂且放过你。”

马钰没有在撩拨他,只是耸了耸肩,接着说道:

“除了人多地少等问题,比起宋元,大明还要多面临两个大难题。”

朱元璋眉头微皱:“哪两大难题,你不要危言耸听吓唬咱。”

马钰只看他的态度,就知道方才的那些分析,他是真的听进去了。

心下其实也松了口气。

他最怕的就是朱元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最后掩耳盗铃弄出一套不合时宜的制度。

原本世界的他就缺乏宏观认识,只看到了眼下,然后针对性的制定了一套制度。

没多久,那套制度就开始频频出问题。

后世皇帝又不敢改祖宗之法,只能修修补补。

最后遭殃的还是天下万民。

这一世,想来不会再出现这个情况了。

求月票。

上架第一个月的月票非常重要,关系着后续的成绩和推荐。

大家有多余的月票,请支持一下。

拜谢。

▄██●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