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册封江阴侯!殿阁大学士?(今日1万4千字更新完成)

江行舟在密州府驻留了半月,观察妖蛮联军动向。

这半月间,北疆局势的发展,完全印证了他之前的判断。

正如他所料,失去了雪狼国这支最强悍、也最具号召力的核心骨干部族后,那所谓二百万的妖蛮联军,其利益结合、松散脆弱的本质暴露无遗。

密州城下,雪狼国的惨败如同一声惊雷,彻底炸响了他们内部积压的矛盾。

各部首领为了推诿战败责任、争夺雪狼国溃散后留下的广袤草场和势力真空,在联军大帐内吵得面红耳赤,几乎兵戈相向。

在“谁愿步雪狼王后尘?”的冰冷现实面前,谁也不愿、也不敢再当这南下送死的“出头鸟”。

那看似庞大的联军,在边境虚张声势地对峙了一段时间后,终究因士气低迷、各怀鬼胎,难以维系,最终一哄而散,悻悻然退回了塞外、漠北深处。

江行舟也曾想过,是否继续主动出击,应战北疆妖蛮联军二百万大军。

不过,以他户部侍郎的身份,显然是无法主导这样规模的大战。

只能暂时放弃这个念头,以待将来。

北疆的燃眉威胁暂解,广袤的塞外迎来了久违的、令人心安的平静。

太守薛崇虎继续坐镇密州府,麾下二十万经历血火淬炼的精锐之师军容鼎盛,士气如虹。

更关键的是,得益于江行舟前期那堪称“刮地三尺”般的雷霆手段抄没贪腐豪强,以及从江南、巴蜀、关中等地源源不断高效运来的补给。

密州府的钱粮、军械储备不仅未因大战而耗损,反而比战前更加充裕,真正做到了府库充盈,兵甲鲜亮。

整个塞北道的防务体系,经过此役的整合与实战锤炼,犹如一块被锤炼过的精铁,变得空前坚固、井井有条。

见边境局势已然平稳,诸事安排妥当。

江行舟深知,真正的棋局在洛京,便不再耽搁。

择一吉日,天朗气清,江行舟一行在满城军民自发夹道相送、震彻云霄的“万胜!”“恭送江大人!”“恭送江侍郎大人!”的欢呼声中,正式启程南返。

车队规模不大,却极为精悍。

江行舟与夫人薛玲绮共乘一车,青婘与玄女一如往常,静默而警觉地随行左右。

此外,便是少量从北疆边军中挑选出的精锐作为护卫,以及几名处理文书的核心文吏。

轻车简从,却自有一股历经沙场、携大胜之威而归的凛然气度。

车驾缓缓驶出巍峨雄壮的密州城门,将那座承载了血火、荣耀与传奇的北疆雄城渐渐留在身后。

薛玲绮依在窗边,回望良久,眼中有着对父亲薛崇虎的依依不舍,更充满了亲身见证并参与了一场史诗般大捷的激动与感慨。

“岳父大人经此一役,坐镇北疆,击溃强敌,保境安民。

这份沉甸甸的战功,足以让他晋升为一道刺史,晋升更高的文位,真正成为我在大周地方上的巨大助力和可靠基石。”

江行舟端坐车内,神色平静无波,目光却已穿越千山万水,投向了南方那座繁华与危机并存的圣朝心脏——洛京。

那里,是圣朝真正的权力中心,是波谲云诡、暗流汹涌的朝堂。

北疆之战,他以一首镇国词、一场酣畅淋漓的歼灭战,奠定了不世出的军功,也彻底打破了朝中多年来固有的势力平衡。

凯旋而归,等待他的,绝不会仅仅是鲜花、凯歌与丰厚的封赏。

必然还有如影随形的明枪暗箭,甚至功高震主引发的猜忌审视,以及远比沙场厮杀更为复杂凶险的政治博弈与权力绞杀。

江行舟的眼中并无丝毫怯懦与犹疑,唯有深不见底的从容与掌控一切的自信。

北疆的风雪与刀剑,淬炼出他无匹的锋芒;

十万狼军的尸骨,铸就了他如山岳般沉重的威望。

如今,羽翼已丰,利剑在手,是时候携这赫赫战威,返回那片没有硝烟却同样能杀人于无形的战场。

车队旌旗招展,在官道上迤逦而行,向着洛京方向前进。

天下人的目光,已从北疆的烽火,重新聚焦于这位年仅弱冠便已创下惊世功业、即将载誉归来的年轻侍郎身上。

洛京城外。

十里长亭,早已是人山人海,万头攒动!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早已传遍京畿之地——塞北大捷、阵斩雪狼国大妖王、全歼十万敌军的江侍郎大人,今日凯旋!

无数百姓自发涌上街头,夹道相迎,从城门一直延伸到视野尽头,人人翘首以盼。

他们手中挥舞着临时找来的彩布,脸上洋溢着与有荣焉的狂喜,欢呼声、议论声、惊叹声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来了!来了!江侍郎的车驾到了!”

“快看!那青衫文士,便是阵前作镇国词篇、召唤上古神将英灵的江大人!”

“天佑大周!天佑陛下!竟出了这等能安邦定国的柱石之臣!”

更令人瞩目的是,人群中有大量身着各色儒衫的文士,他们的狂热程度甚至超过了寻常百姓。

江行舟临阵作出镇国词篇、引动神将英灵、词章灭敌的事迹,早已在士林中被传颂为神话。

对他们而言,江行舟不仅是力挽狂澜的大周功臣,更是文道的一座丰碑,是指引大周无数读书人前路的璀璨星辰!

许多年轻文士激动得热泪盈眶,拼命向前拥挤,只为一睹这位堪称“当代文宗”的绝世风采。

江行舟的车驾行至巍峨雄壮的洛京城门前,场面更是达到了高潮!

只见城门之下,以中书令陈少卿、门下侍中郭正、尚书令魏泯这三位掌舵圣朝的内阁宰相为首,六部尚书、各部侍郎、九卿等几乎整个大周朝廷的核心高层,悉数到场迎接!

这迎候阵仗,堪称旷古烁今!

即便是亲王出征、得胜还朝,也未必能劳动三位辅政宰相同时亲迎于国门!

这已不仅是礼仪,更是一种无声的政治表态。

面容清癯、神色古井无波的中书令陈少卿,率先上前一步,拱手道:“江侍郎北疆一战,扬我国威,定鼎边陲,功在社稷,辛苦了!”

语气平和至极,听不出丝毫喜怒,但他这等身份人物亲自出迎并率先开口,其背后蕴含的意味,已然说明了一切。

门下侍中郭正与尚书令魏泯亦随之拱手致意,言辞虽简洁,礼数却极为周全。

他们心中对江行舟的忌惮、警惕乃至不安,已升至顶点。

但此时此刻,在这众目睽睽之下,在这滔天的民望和赫赫战功面前,没有任何人敢流露出丝毫不敬或怠慢。

此刻与江行舟为敌,无异于是与沸腾的民心为敌,与即将给予重赏的女帝为敌。

江行舟从容下车,对三位宰相及身后黑压压的众臣一一还礼,态度不卑不亢,从容自若。

他脸上既无少年得志的骄矜之色,亦无骤登高位的惶恐之态,仿佛眼前这极致的荣耀与超规格的礼遇,皆是理所当然,坦然受之。

然而,真正的、超越常理的殊荣,还在后方。

车驾穿过如山如海、欢呼震天的人群,缓缓抵达森严的皇城。

随后,江行舟在众人簇拥下,步行直抵象征着圣朝最高权力核心的紫宸殿前广阔的广场。

百官按品级序列,于汉白玉铺就的宏伟台阶两侧,庄严肃穆,鸦雀无声。

在百官屏息的注视下,在初升朝阳洒下的万道金辉照耀中,只见女帝武明月,竟亲自步出金銮宝殿,立于那九重丹陛的最高处!

她身着凤冠霞帔,天威凛凛,风华绝代,竟以万乘之尊,亲降阶陛,迎接臣子凯旋!

这是何等恩宠?!

自古以来,君王犒劳功臣,最多于殿内设宴。

天子亲出金殿、降阶相迎之礼,此等殊荣,已非简单的功勋赏赐,更近乎一种昭告天下的极致肯定!

女帝的目光穿越众人,精准地落在缓步走来的江行舟身上。

她那目光中,有毫不掩饰的激赏,有如释重负的欣慰,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仿佛看待国之重器般的灼热与期望。

“江爱卿,辛苦了。”

女帝的声音清越而沉稳,清晰地响彻整个广场,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北疆一战,爱卿以镇国词篇,力挽狂澜,护我大周山河,扬我国威,朕心甚慰!

大周有卿,乃社稷之福!”

江行舟于玉阶之下,面对女帝,深深一揖,声音平和却坚定:“臣,江行舟,幸不辱命。”

简单的对答,却重若千钧,在寂静的广场上回荡。

这一刻,阳光洒满汉白玉广场,折射出璀璨光芒;百官垂首肃立,静默无声;

皇城外万民欢呼汇聚成的声浪隐隐传来。

江行舟立于这荣耀与权力的顶点,身上依旧是那袭简单的青衫,却仿佛已与这整个圣朝的气运紧密相连。

凯旋的荣耀,在此刻达到了极致。

但所有明眼人都心知肚明,这极致的荣耀之后,犹如平静海面下的暗礁,等待着这位年轻侍郎的,将是洛京朝堂更加波谲云诡、错综复杂的局势与无处不在的凶险挑战。

金銮殿前,那场极尽荣宠的盛大迎接仪式已毕。

女帝仪仗迤逦回宫,准备明日更为隆重的正式封赏大典。

文武百官们则三五成群,沿着汉白玉铺就的宽阔御阶缓缓而下,

人人脸上还残留着方才目睹天颜亲迎的激动与震撼,低声议论着北疆大捷的惊世细节与江行舟那渊渟岳峙的风采,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兴奋难抑的气息。

人群的最前方,中书令陈少卿、门下侍中郭正、尚书令魏泯这三位执掌帝国权柄的内阁宰相并肩而行。

他们的步履相较于周遭的躁动,显得异常沉稳,面色平静无波,与身后那股无形的热浪形成了微妙而鲜明的对比,仿佛三块历经风浪的礁石,兀自立于潮头。

行至一处宫墙转折的僻静之地,恰好远离了身后喧闹的人流,陈少卿的脚步微不可查地放缓了半分。

他目光依旧平视着前方修剪整齐的松柏,仿佛在悠然欣赏宫苑景致,口中却发出近乎耳语般、唯有身侧二位宰相,能清晰捕捉的平淡声音:

“非是我等嫉贤妒能,存心打压后进。

只是……江行舟此番崛起之势,过于迅疾猛烈,犹如九天雷霆,骤然炸响。”

他顿了顿,声音更低沉了一分,“此子确有不世之才,然锋芒太露,其势过刚。

犹如离弦之箭,初时虽锐不可当,然弦力过猛,箭身恐有折损之虞;

亦如嘉木,生长过速则根基难免浮浅,遇大风必偃。

此非长久之道,于国于己,未必是福。”

他这话说得极尽含蓄雅驯,但身旁浸淫朝堂数十年的郭正和魏泯岂能不懂其深意?

江行舟如今携阵斩狼王、覆灭十万敌军的泼天军功,身负镇国文名,更得女帝信重青睐集于一身,声望已如日中天。

若再不加任何制约,任由其凭借此等势头一步登天,直接入阁拜相,甚至获得与他们三人平起平坐、乃至凭借圣眷隐隐超越的地位,

那这朝堂之上苦心经营多年的平衡格局,必将被彻底打破,还有他们这些老臣从容转圜、执掌枢机的余地吗?

这已绝非个人好恶,而是关乎权力结构稳固、乃至自身政治生命的根本考量。

尚书令魏泯闻言,眼中精光一闪,接口道,声音同样压得极低,带着金石之音:“陈相所言,实乃老成谋国之道。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让其缓一缓脚步,沉潜下来,多加历练。

于他自身韬光养晦、稳固道基。

于朝局平稳过渡、避免震荡,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他话语一转,提出了最关键的现实问题,

“只是,该如何缓?

以何名义?

寻常理由,在此等大功和圣眷面前,皆如螳臂当车,徒惹笑耳。”

门下侍中郭正微微颔首,他执掌政令审核驳议,对朝廷典章制度、升迁规矩最为熟稔。

他深知,在此等时刻,任何阴微伎俩都是下策,只会授人以柄。

必须用堂堂正正的阳谋,借助规则本身的力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