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太后这话一说,众人面色皆变化。

太尉杨赐上前,拱手问道:“老臣斗胆,敢问太后,为何不同意大皇子为太子?”

董太后见杨赐这个几朝元老说话,倒是解释说道:

“太尉,你可要为陛下分忧啊,不可让奸人,谋夺大宝,陛下曾向哀家亲口说了有意立二皇子协儿为大汉储君,又岂会说立大皇子为太子!”

“什么!”

大殿内,文武百官皆是哗然一片,却是被董太后亲口说出来的话,震惊到了。

何进脸色骤变,皇后却突然哀哀痛哭道:

“太后何苦如此相逼?臣妾知道你喜欢协儿,只不过,大汉的储君关乎大汉社稷,陛下确实亲口下的口谕,便是扶立辩儿为太子,这是很多人亲眼所见,太子监国是为江山社稷!若是臣妾假传口谕,怕是陛下醒来也难饶我!”

“另外,大皇子按照祖制,也是大汉储君人选,又岂能因为太后喜欢,而随意换人?还请众大臣们为我等母子做主啊!”

“你!伶牙俐齿!”董太后指着皇后,气坏了。

“太后不言其他,太后既然说陛下说过立二皇子为储君,可留下了圣旨?”这时,何进站了出来,大声道。

听着何进的话,众文武齐刷刷看向董太后,就连皇后都紧张看向董太后。

如今皇后、董太后各执一词,一众文武中的清流官员也很头疼。

在众人注视下,董太后眉头皱起,不确定道:

“陛下确实向本宫说了有意扶立二皇子为储君,不过具体留没有留下圣旨,哀家便不知道了。”

听到这话,何进一党的人顿时都舒了一口气。

司徒袁隗见状,出列朗声道:“国不可一日无储,民不可一日无主。今陛下口谕在此,大皇子刘辩乃皇后嫡出,立为太子名正言顺!臣等请皇后以国事为重,即刻拟诏!”

袁隗出面说出此话,让董太后面色大变,一双眼睛狠狠盯着袁隗。

只不过,这个时候袁氏与何氏深入绑定了,又岂能因为董太后的不满而犹豫。

当然更让袁隗有信心的,是昨夜何进告诉他,李药亲自为刘宏检查过了,刘宏的病情发作,陷入昏迷了,能不能醒过来都说不一定。

“袁大人所言极是!”曹嵩紧随其后道:“既然皇后有陛下口谕,大皇子又是长子,当为大汉储君!”

袁氏带头,半数大臣一时间纷纷站了出来附和说道。

唯有杨赐、杨彪、黄琬、马日磾等忠心汉室以及清流,一时间不太好表态,不过却也没有站出来反对。

董太后面色苍白,感觉到了大势已定,他怕是改变不了什么了。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皇后何莲有兄长何进这一强大助力,何进手握重兵,其麾下的董卓、袁绍等将领能在武力上形成助力。

皇后本人也展现出了一定的政治手腕,巧妙地利用皇帝“口谕”这一形式,尽管真实性存疑,但在皇权体系下,给了皇后立储的合法性外衣,部分大臣如杨赐、杨彪、马日磾、黄琬等忠心汉室或是朝堂清流也会因对皇权形式上的尊重而选择默认。

还有一些世家大臣,如袁隗、曹嵩等,可能与何进早有勾结,期望通过支持立大皇子,获取更大利益,无疑积极推动此事。

再有就是刘辩这个大皇子,在宗法制下,确实具有默认继承权利。

不过,董太后却是不甘心,冷声道:

“就算是大皇子被扶为大汉储君,被扶为太子,哀家这个太后,也可以临朝监国吧!”

董太后的话音落下,传入众人耳中,让一众文武百官面色又是一阵变化。

而如杨赐、杨彪、马日磾、黄琬等忠心汉室或是朝堂清流纷纷捋着胡须点头。

太尉杨赐拱手道:

“太后乃陛下生母,大皇子年幼,太后自然有资格临朝监国!”

杨赐率先开口,一众清流官员也纷纷开口附和支持。

这让董太后脸上顿时浮现出了笑容。

自和帝以后,大汉皇室多次出现幼主继位的情况(如殇帝、冲帝等),便形成了“太后临朝,外戚辅政”的政治模式。根据儒家礼制,太后作为先帝正妻、现任皇帝的嫡母(或生母,如桓帝窦太后、灵帝何太后),其“母权”被视为皇权的延伸,具有天然的监国合法性。

例如邓太后(和帝皇后)曾临朝称制16年,辅佐殇帝、安帝。

再如梁太后(顺帝皇后)扶持冲帝、质帝、桓帝,垂帘听政近20年。

这种情况下,皇后若为太后儿媳,其权力需依附于太后,自然难以越过太后直接监国。

因此,这一瞬间,皇后则是然失色,董太后却是笑了。

只不过,就在这时,何进站了出来,大声道:

“太后此言差矣!”

何进的话,顿时让群臣齐刷刷看向开口的何进。

唯有袁隗面色一直没有变化。

却见何进对董太后拱手道:

“太后乃河间藩王之后,如今已经位至太后之尊,本应就受天下百姓参拜。然“藩后不得干政”乃祖宗铁律,您若强行临朝,又置汉室礼法于何地?”

董太后闻言,浑身猛地剧震,手中鸠杖“当啷”落地,看着何进大怒道:

“你你竟敢以出身辱哀家?哀家乃当今圣上生母,这天下”

“正是因为太后身份尊贵,当更应以身作则!”何进直接截断话语,上前一步,拱手道:“昔年窦武之乱,便是外戚与后宫干政所致。如今十常侍新诛,陛下昏迷,臣等本以为太后会以大局为重,没想到竟妄图临朝监国,此要置汉室礼法于不顾呼?”

何进丝毫没有客气,大声道。

“住口!”董太后气得面色青紫,却见此时满朝文武皆已经纷纷交头接耳了起来。

光武帝刘秀建立政权后,为防止外戚专权,曾对藩王及其家族权力进行限制,规定藩王家属不得参与政治,尤其禁止“藩后”干预朝政。

刘秀施行这一限制的初衷:

为巩固皇权,避免地方藩王势力与后宫勾结,形成“外戚+藩王”的威胁,因此从制度上对藩后干政进行约束。

董太后是刘宏的母亲,但她并非“正统”外戚,而是因儿子刘宏从藩王(解渎亭侯)继位为皇帝,才得以进入宫廷。因此,她的身份本质上属于“藩王之后”(原藩王王后),而非皇帝的正统母后(如皇后升级为太后)。

因此,正是知道了一点,尽管有董太后压在皇后的头上,但是何进仍然有恃无恐。

当然,这并不是何进想到的,而是袁逢考虑到的,并让袁术暗中提醒了何进。

大殿内,杨赐等一众文武一番议论后。

太尉杨赐再次站了出来,拱手道:

“太后,大将军所言不错,就算是大皇子成为储君,也当由皇后临朝监国,太后按照祖制还是要规避朝堂!”

杨赐这句话落下,犹如一记重弹落下,董太后双眼一黑,直接气的昏厥倒地。

大殿内众文武皆是惊呼喊御医,倒是皇后绝美的脸上突然笑了,笑得很开心。

接下来,朝堂上局势已定,尽管还有西园军威胁,但是刘宏昏迷,太后被限制了参与政治的机会,在杨赐、袁逢、曹嵩等朝廷公卿重臣的帮助下,大皇子刘辩正式成为大汉储君,大汉太子,皇后以天子年幼临朝监国听政。

洛阳的消息犹如飓风一般,向着各州各郡各县席卷而去。

才刚刚回到地方的各大州牧,无不错愕,无不意外,但是,既然朝堂上三公九卿皆赞同扶立大皇子刘辩为太子,皇后临朝监国,似乎也都说的过去,因此,大汉各地州牧虽然意外,倒是并没有太多震惊,也没有反对,反倒是听说十常侍被诛杀,皆欢喜不已。

领着五万大军回到了晋阳的李昭也收到了洛阳的局势、权利的变化。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