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忠有两种,一种倾向于效忠个人,一种倾向于效忠身份。

对韩孺子来说,皇后、张有才等人属于前一种,无论他是皇帝还是倦侯,都能指望得到他们的忠诚,刘介以及在晋城殉难的萧声属于后一种,无论谁当皇帝,对他们的忠诚都没有太大影响。

韩孺子翻看史书,发现大多数皇帝对这两种效忠都分得很清楚,对前一种人宠溺与放纵,当成亲人看待,每每被外人所不能理解,史书对此颇有微词,对后一种人皇帝则时刻摆出威严的架势,平时公事公办,关键时刻却可能放他们一马。

韩孺子自己也不能免俗,区别就是对有些人称“我”,对有些人称“朕”。

还有一些人,无所谓效忠与不效忠,不要说是皇帝,就算是神仙下凡,他们也会观察一会,确定神仙对自己真有好处之后,才肯下跪膜拜,否则的话,宁愿站在一边旁观。

偏偏是这些人可能在某方面极具才华,杨奉、孟娥等人如是,他们有自己的想法,皇帝也不能操控。

韩孺子合上书,既激动又迷茫,皇帝或许是这世上最复杂的身份,极具挑战,怪不得大多数人做不好皇帝,个别人甚至表现出明显的厌倦,可是没人能撒手,全都紧紧握在手里。

韩孺子愿意接受挑战。

韩孺子轻叹一声,明白宫中争斗的套路之后,他不再急于插手解决,母亲孤身一人,没有父兄在外相助,这反而是件好事,大臣再怎么讨好王美人,毕竟隔着一层,得不到完全的信任。

正确内(容在%六九%书'吧读!{

景耀将身体再抬升一点,“老奴的意思是,从来没有纯粹的宫中争斗。”

“哪里的活儿不重,让景耀去养老吧。”韩孺子不想立刻重用这个老滑头。

但是绝不能让母亲伤心,韩孺子决定明天恢复执政之后,尽快册封母亲为太后。

景耀退下不久,刘介进来,他要等皇帝的命令,好给景耀一个安排。

宫中争斗的最惨烈一幕就发生在这对亲姐妹身上。

不知为什么,在这场暗斗中,韩孺子首先防范的是母亲,对皇后,更多的是理解,而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司库监缺一位掌钥副令,景耀老成,可任此职。”

景耀不明白皇帝的意思,趴在地上不敢回答。

“比如上官皇太妃与太后呢?”

前中司监沦落到在宫里劈柴扫地,突然得到皇帝的召见,如同从云端伸下来的一只手,直探泥潭底部,景耀当然感激涕零。

“嗯,时间够久了。”

“是这样,他总能找到合适的人手,也能分辨他们报上来的信息是真是假。”

石屏很普通,上面也没有风景画,只是刻着几行大字,并非名家手笔。

“并无常职,也不宜公开设置,陛下有令则行,无令则散。”

景耀磕头不止,发誓说自己从未透露过真正的宫中秘密,都是一些早晚会公开的消息,让小吏提前一两天知道而已。

唯有皇帝能够光明正大地生杀予夺,随口一句话就能将一个人捧上天或者直摔到地下,皇帝就是用这种手段掌握十步之外、千里以内的权力,不用者终身困于十步之内,滥用者即使在千里之外也能招来威胁。

匈奴

景耀迅速抬头看了皇帝一眼,知道这不是随便问问,自己更不能随便回答,想了一会,将身体稍稍抬起,好让声音更清晰一些,“宫中从无争斗。”

杨奉说得没错,内事的确应该咨询景耀,这一番话将韩孺子说得恍然大悟,却称不上豁然开朗,因为他知道,自己刚回宫时的乐观大错而特错,宫中的争斗正在进行,只是没在他身边展开而已。

韩孺子询问景耀人在宫中,如何收集天下各处的信息,景耀振作精神,介绍得十分详细,原来他并没有秘密的组织,当他想要打探消息的时候,会选择不同衙门里的不同小吏,许以一些好处,让他们避开正式渠道,再找更外围的人四处打听,几条线互不相知,也互不干扰,最后消息汇总在一起,彼此印证,保证消息准确。

韩孺子点点头,表示同意。

“如今宫里负责此事者为谁?”

韩孺子没说什么,向刘介点下头,刘介退下,留下皇帝与景耀密谈。

“退下。”

景耀谢恩,费力地站起来,知道这是一次极其难得的机会,自己若不能立刻打动皇帝,就只能困死在阴冷的小屋子里,“宫中之人所争、所仰者,皆是陛下,再无其它,可陛下所思所念者乃是天下、乃是朝廷。太监也好,嫔妃也罢,费尽心机也不过讨得陛下一时欢心,若想长久立足,非借助外力不可,老奴因此说,宫中并无争斗,一切争斗都在外面进行。”

张有才转身,很快回来,与另一名太监抬进一座半高的石制屏风,摆在墙边,书桌后面的皇帝一扭头就能看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