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需要奇迹的战斗,但是奇迹只会发生在坚持不懈的人身上。“如果非死不可,你不想死得壮烈一点?不想为一个值得追随的皇帝去死?”崔腾看了一眼城头,从这里瞧不见皇帝,但他的目光中仍然透露出崇敬,突然对东海王说:“跟我往前走。”

蔡兴海和晁化率军离开之后,冯世礼犹豫多时,终于还是决定带兵跟随在后,以免落下见死不救的口实,但他走得很慢,多派斥候在前方探路,一旦发现匈奴人的埋伏,就会立刻撤退。

因此,当这支楚军赶到晋城之时,战斗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

“往前走!往前走!城池一破,所有人都会被匈奴人杀死!保护陛下!保护晋城!保护你们自己!”

咚、咚、咚……

崔腾贴在东海王耳边小声说:“仪卫都是绣枕头,中看不中用,与其跟他们一块进入战场,不如去找那些真会打仗的士兵。”

他不想走了,一步也不想。

东海王刚要开口呼救,又有人掉下来,砸在东海王头上,他晕了过去。

就连东海王和崔腾也来到街上,与仪卫士兵站在一起,手持长枪,跟着队伍一点点往前挪进,离城门、匈奴人越来越近,城头鼓声振耳,城外杀声震天,街上密密麻麻的士兵几乎没人说话,只有监督的将官不停地大声叫喊。

太监们也要请战,官员们却不允许,“陛下身边得有人持旗。”

韩孺子点下头,他现在不需要贴身保护,单独向孟娥看了一眼,她什么也没说,与侍卫们站在一起,刀已出鞘。

“好男儿就该战死沙场!”又有人喊道。

有人向东海王点头致意,东海王尴尬地挤出微笑,到了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法改变主意,只能往前走。

城门洞里挤满了即将投入战场的士兵,数十名军官手持长盾,从两侧施加压力,由不得他们后退。

形势很不妙,楚军没有被击溃,可匈奴人也没有疲态,一波又一波,无穷无尽,还有更多军队停在战场外围,随时准备加入战斗。

三十余名侍卫下楼准备参战,韩孺子扭头看了一眼,他身后只剩下少量的太监与数十名官员,这些人的战斗力太弱,派下去也是无用,还不如在这里持旗。

右贤王好不容易得到这个机会,志在必胜。

韩孺子点下头,“诸卿保重,朕绝不离城半步。”

冯世礼一开始仍然没敢参战,他觉得晋城即将失守,自己不如为大楚保留一点实力,可战斗胶着,迟迟没有结束,麾下众将轮流前来请战,冯世礼再也不能坐山观虎斗,终于下令进攻。

仪卫认得东海王,知道他是皇帝唯一的同父弟弟,对他表现出来的勇敢感到敬佩。

士兵们怀着崇敬之心做出这样的举动,东海王心里却只想骂人,尤其是大骂崔腾,这个家伙不知挤到哪去了,没准还在他的身后。

东海王刚从右贤王那里侥幸逃回来,对匈奴人怕得要死,小声道:“他说得倒轻松……”

一队扶余士兵冲到了桥上,挥舞着重斧、重锤,疯狂地左右横扫,所向披靡。

“你怎么不跟我一块往前走?”东海王心里回道,脸上却还是微笑以对,他不想笑,可这笑容已经僵硬,想收也收不回来。

“誓死保护陛下!”

曾经被匈奴人俘虏的冯世礼,深知敌人的可怕,在兵力过少的情况下,他绝不愿在城外的开阔地带与之战斗。

崔腾却很兴奋,他是主动请战的——在他之后,东海王不得不表个态,结果皇帝立刻同意了——早已急不可奈,恨不得一步跨到城外去,“所有人都得参战,等咱们出去,这些将军也会跟上。”

韩孺子继续擂鼓,身边人所剩无几,他没有看到桥上的战斗,目光一直在瞧望远方,观察整个战场的形势。

一开始比较难,不仅要挤开一群高大的仪卫士兵,还要小心提防明晃晃的刀枪,可是几步之后,开始有人为他让路。

城门楼里有备用的鼓,侍卫们立刻去抬来,太监已将破鼓移开,侍卫们摆好鼓之后,一块跪下。

他的这一决定救了所有人。

匈奴人太急于攻破晋城,忽略了外围防守,发现又有一支楚军突然出现,无不大惊,右贤王还以为自己遭到了反包围,立刻下令全军转向新到的楚军

正在缠斗中的匈奴士兵一旦得不到支援,很快溃退,楚军终于得到一次退防的机会。

韩孺子停止擂鼓,观察片刻,确认新来的楚军只是诱使匈奴人退去,不会冲向晋城之后,立刻鸣金收兵。

他还不知道楚军将领是谁,但是对此人充满感激。

楚军正在退入城中,城外留下无数尸体,韩孺子站在城头,深感疲惫与焦虑,右贤王不除,晋城只怕还是坚持不了多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