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2章 大唐邮局(习惯性万字大章了)
大唐的商业发展,如今是日新月异。
各种各样的新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
当然了,这些刚刚兴建的作坊,对大唐的赋税收入没有特别大的贡献。
但是因为这段时间各种各样的展会的举办,让很多作坊的销售额都暴增。
最近一个月的销售额,比往年两个月的都还要高。
虽然不是每个作坊都是这样的情况,但是工商业繁荣的景象,却是许多人都能感受到。
“太子殿下,长安城今年一到四月的赋税收入已经初步统计出来了。
除非我们强制性的不让他们来大唐做生意,否者让他们挣走一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
本~内容:正/确的'版}本`在+69书>吧}读-
他觉得李宽之前肯定就已经安排人准备了很详细的方案了。
但是伴随着这个系统的发展,大家意识到了他的好处之后,邮寄信件的人自然就会越来越多的。
并且我们送东西不是专门给一家一户送,而是收集了一大批之后统一配送,这里的配送成本肯定要比他们自己送便宜很多。
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一般的人家,还真是承受不了。
各个州及以上的机构的负责人,可以保留官员身份。
可能某个掌柜明明对某种零件有很迫切的需求,但是却是没有及时的找到相关的生产作坊,最终选择了一个不是很好的选择,甚至是取消了原本的规划。
对于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来说,多几个点和少几个点的增幅,影响其实挺大的。
户部可以统一采购一批马车给到各地的邮局,负责州县之间的邮件运输。”
“太子殿下,堵不如疏!
“东宫旗下的商人、作坊,挣钱的本事是谁也比不上的。
大唐这个年代的交通太不方便了,而通知的范围又非常的广。
就比如一个掌柜要把自己铺子里的一箱子零件送到其他州县。
“目前只是统计的长安城的情况,其他地方的情况可能会比长安城差一点,但是也不会差的特别多。
如果是换成其他的人听了,估计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这个影响可就大了!通过这个展览会,大家对于很多自己以前想要购买但是一直买不到的东西,突然发现了合适的选择,所以就开始购买。
以前的时候,很多番邦属国的商人在大唐买不到物美价廉的东西,所以这部分的贸易收入,基本上被我们自己的商人给挣走了。
具体的金额可以适当的再调整一下。”
我们的青雀葡萄酒跟他们的虽然有一点竞争关系,但是更多的还是自己发展自己。
所有的信件,必须购买专门的信封,粘贴上正确的邮票,写上正确的收件人和发件人的信息,我们才同意配送。
但是毕竟算是收集了一批作坊的信息,能够让相关的人员知道行业的情况。
现在看来这个担忧是完全不必要了。”
李宽对于推进贸易发展的态度是一直都没有变化的。
“太子殿下,拿出一笔钱来成立大唐邮局,在各地把架构组建起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这么一来,他这个户部尚书的工作就好做很多了。
但是想要过随心所欲的生活,肯定是要有足够的钱财才行的。
这么一来,信件接受的问题算是解决了。
特别是早些年对车模的穿着没有特别多限制的时候,那是一个比一个穿的少,还真是搞不懂大家是去看车的,还是看车模的。
“太子殿下,虽然通过努力,大唐百姓的识字率比前朝有了提高。
比如从长安城到洛阳,就可以通过火车来进行运输。
这个小册子,如今已经成为了许多作坊主的宝贝呢。”
新官上任三把火。
“发展物品的邮寄和快递服务?太子殿下,老臣愚钝,没有理解这个具体的意思?”
唐俭心中再次叹了一口气,不过却是只能打起精神,认真的开始思考,并且把自己想到的问题给抛了出来。
唐俭满脸期待的看着李宽。
王富贵将这段时间自己总结的展销会的收获跟李宽进行了汇报。
将来进入朝廷担任户部侍郎,甚至是户部尚书,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哪怕是他们可以传递书信,大家也都不会写,不会看,这方面的需求,应该也不见得有那么旺盛吧?”
怎么从中取得一个平衡,就是需要不断调整的事情了。
有些地方每天一次,有些地方两三天一次,有些地方可以一个星期一次,甚至更长的时间。
特别是珍品阁里头层出不穷的各种各样的东西,没有钱财的话可是买不了的。
普通百姓谁能承受的了?并且,这个传递成本,由谁来承担,也是一个问题。
相关的研究,可以持续的推进下去。
王富贵今天显然也是做了功夫才过来的。
如果可以每年都搞一个大规模的展览会,肯定可以促成很多合作。
一封信从辽东道传递到岭南道,收取十文钱,百姓们肯定觉得很贵了。
如果他自己安排伙计去送的话,成本肯定是非常高的,并且风险也不低。
至少知道这些作坊是做什么的。
反正这一套都是后世很成熟的方法,他拿出来也没有什么负罪感。
“这些邮寄费用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统一印刷的邮件来完成。
对于大部分的百姓来说,一般也就是涉及到前面三种信件的传递。
组织这么一场盛会,对于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奠定在大唐商界的地位是非常有好处的。
或者是被各个快递公司给取代了。
特别是东宫旗下的那些作坊,通过参观他们的展台,我们能学到的东西还真是不少。
虽然刚开始的时候,要自己这边交钱,他有点不爽。
甚至在每个乡镇都可以招募一些兼职或者专职的人员来帮忙送信。
特别是在长安城,很多人都能识文断字了。
如果我们以后每年举办一次面前所有行业,面向所有商家的交易会,肯定能够吸引很多的人来参加。
作为户部尚书,他肯定是不希望这样的事情的。
通过这个展览会,很多人本来只是去看一看凑热闹的,但是却是发现了新的商机,开始扩大自己作坊的规模或者经营种类。
到时候别出现增产不增收的局面,那就难堪了。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他们似乎没有怎么隐瞒。”
很多人都在想着李宽的第二把火会是什么。
大唐的商业经过了这些年的发展,已经算是比较发达了。
今年要不是长安城到凉州的铁路修建耗费巨大,他这个户部尚书的日子就更好过了。
对于第二种,就按照两文钱一封信来收费。对于第三种,暂时就按照五文钱一封信来收费吧。
八毛钱的邮票就可以将信件寄送到全国各地。
唐俭说是回去讨论,谁知道什么时候有讨论结果?
这个时候,就需要考虑如何选择的问题了。
虽然大唐的报刊行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比较发达了,但是整个大唐社会的信息流通,还是比较缓慢的。
听李宽这么一说,唐俭除了继续点头之外,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
“太子殿下,如果真的要实现家书的顺利传递,让所有百姓的家书都能及时的送到对应的人手中,那么需要的驿站数量就至少要增加好几倍。
让百姓们见识到他的好处之后,自然就可以进入到发展的快车道。
李宽的这话说完之后,唐俭就立马感到有麻烦事朝着自己招手了。
他又不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
唐俭听了李宽的话,苦着脸说道。
“嗯,你这么说也不是没有道理。
以后我们的商人要想继续在各个番邦属国内部获得高额的利润,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也可以让商学院那边专门开办一门课程,教授大家怎么举办展销会。
百姓们写好了信件之后,就投入到邮箱之中。
王富贵颇为期待的看着李宽。
“这个酒水展销会的影响力真的这么大吗?我可是听说长安城很多酿酒作坊都参加了,大家的销量好像都增加了不少。”
唐俭的这个问题,归根结底其实是钱财的问题。
如此种种,但凡是参加了展览会的铺子或者作坊,这段时间的业务都有比较明显的增加。
本县的伙计只要把信件送到各乡镇的场所就可以了。
偏偏现在很多奢侈品的售价又非常的高昂。
“太子殿下,这个收费,我们户部估计每年需要补贴不少的钱财给到百姓呢。”
那时候的信件市场已经基本上被电子邮件等东西给取代了。
至于取信件的频率,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写家书啊。
那么这个信件的传递费用要怎么收取呢?不收钱肯定是不行的。
其他人员可以从各个书院或者当地的胥吏、百姓之中招募。
我听说王掌柜每次举办展览会的时候,都会安排伙计详细的记录各个参展作坊的情况。
按照现在大唐的交通环境,很可能一天的时间都不够。
伴随着大唐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员流动也比以前多了很多。
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几百万贯钱能够做的事情还是很多的。
另外,我们可以把这个驿站进行一些改革,成立大唐邮局专门负责所有信件的传递。
举办这种展览会,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六毛钱的邮票就可以将信件寄送到全市各地。
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长安城今年的赋税收入比去年增加五成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甚至可以更高。
李宽现在想要在大唐建设去信件和快递传递系统,显然是没有那么容易的。
但是一旦李泰变得富可敌国,自己肯定也能进入到李宽的视野。
但是这却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
他发现自己在李宽面前,已经完全没有了还手之力了。
这里面的原因固然是有许多,但是信息流通不方便应该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你说的没有错,确实很多人都不识字。
李宽一口气把大唐邮局的运作方法给说了出来。
之后大家通过各种各样的聚会、沟通,自然就能有力的促进沟通。
跟唐俭的交流之中,李宽想到了这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实在是太不方便了。
王富贵搞出来的那个小册子,虽然肯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再说了,哪怕是他的能力差一点,户部那么多的官员胥吏,总有能力强的。
按照那个王富贵的说法,以后每年都会举办一次这样的展销会呢。”
但是现在考虑到这个展销会的效果的话,那点钱财就根本不算什么了。
不过太子殿下已经深思熟虑过了,微臣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那这个展销会,我就先开始筹划了?
大唐的影响力也不断的扩展,方式肯定是多种多样的。
大多数时候,他只知道最近发生了某件事,但是这件事的背后有什么故事,有什么影响,他就不一定知道了。
这么多年都过来了,说明家书传递不顺畅也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当然了,价格越低肯定是卖的越多,但是这样没有钱财挣的话,也不是李宽追求的。
不过搞了之后,肯定会有一些其他的影响。
这应该要如何解决呢?”
但是其他人显然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的。
相关的成本,邮寄信件的人承担一部分,朝廷补贴一部分。
“没关系,补贴就补贴吧,先看看再说。”
他们国内的作坊想要发展同类的产品,难度就更大了。
李宽想到了后世的世博会,或者是民国时期就已经有的万国博览会。
并且这个家书传递的成本也是非常高的,一般的百姓也不见得能够承受的起。”
然后我们可以在各地设立一些统一的邮箱,用来收集大家的信件。
为了这个事情,王长土专门做了一个方案跟王富贵汇报之后,才有了今天这个提议。
哪怕是如此,各个作坊之间的很多信息也是不了解的。
不过李宽很了解这个时候官员的工作效率。
唐俭虽然在大唐朝堂上的存在感没有房玄龄和长孙无忌那么强,但是人家也是响当当的一放大佬,能力还是有的。
不过他现在每天要处理的事情非常的多。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怎么让家书能够顺利传递到大唐的各地,这才是最难的事情。”
因为从李宽的语气里头,他已经感受到了这个事情估计是很难做也要去做的了。
因为是涉及整个大唐跟番邦属国的,所以可能需要提前把方案公布出去才行。
但是大唐邮局关系到各个州县的很多分支机构,又涉及到百姓们的贴身利益。
但是从长期来看,应该还是有好处的,甚至可以直接巩固我们大唐在海贸界的利益。”
当然了,等到李宽来到大唐的时候,他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没有寄过信件了。
当然了,他也知道海贸的暴利,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另外一方面,这么一来之后,大唐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出现在了番邦属国的境内。
整个大唐,九成以上的人应该还是不识字的。
“驿卒的数量自然是需要增加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这也算是扩展了一个行业,解决了一批人的就业问题。
按照现在的趋势,今年突破八千万贯也是没有问题的。
其他的信件传递都是亏本的业务,户部每年肯定都要补贴不少的钱财进去。
李泰府上的人员不少,这些年李泰广结善缘,对下人的态度比以前好了很多。
李泰作为观狮山书院农学院的教谕,这段时间一直都都很老实。
虽然这个收费对于百姓来说,已经会感到肉疼了。
但是收钱的话,这么一封信的传递成本可能高达几十文钱,甚至几百文钱。
不过,那个时候看车展,主要是冲着车模去的。
但是仍然没有办法覆盖成本。
更加不用说现在的大唐了。
但是我们要想让大唐邮局顺利的运转下去,这个收费方法就不能太过复杂,否者推行下去的时候就会变了样子。
今后我们可以进一步的将青雀葡萄酒的年份、产地等情况进行区分,把高中低几个档次的酒水都给推出来。”
这比什么都重要。
很显然,李宽是要逼着唐俭赶紧把活给干利索了。
特别是涉及到跨道之间的信息流通,除了一些大商家之外,要想送个信息去到其他的道,那可不是一般的麻烦。
原本还担心今年在莱州扩大了葡萄园的规模之后,到时候的葡萄酒销售会成为一个课题。
可是现在不同了,很多背井离乡的百姓,也希望能够有机会跟家里报个平安。”
唐俭这话,说的中规中矩。
后面车模少了,观看车展的人数也就明显有了下降。
本来是兴高采烈的过来汇报好消息的,但是走的时候却是一点心情也没有了。
这个东西对于大唐的商业流通也好,对于百姓的信息交流也好,都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的。
但是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骑着自行车或者是摩托车的邮差,是各个乡镇村落中最受欢迎的一批人。
“哦?往年的增幅不是一般都只有两成左右吗?为何今年的情况有所不同?是只有长安城这样,还是其他州县都有类似的情况?”
“嗯,这方面的内容可以找观狮山书院商学院好好的沟通一下,争取把大唐邮局的组建当成是一个模板。
然后在贞观二十一年就直接突破了六千万贯。
对于第一种,我们就按照一文钱一封信来收费。
通过这个展览会,不少商家曾经有过的想法,但是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觉得没有办法实施,现在也变成了可能。
伴随着我们大唐百姓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能够喝得起酒水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不过对于大唐海贸的发展来说,可能就是利弊参半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