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宽随口说出了其中一个理由。要是每一个大臣抛出来的提议,最终都能得到实施,那反倒不是一个好事。
等到贞观二十一年的朝会上,再发表观点吧。
“陛下,科举改革,兹事体大,微臣建议等下次朝会的时候再具体商讨,没有必要在今天就立马下定论。”
“现在的科举,考核的都是文人士子,那么那些武人呢?大唐想要长治久安,文武并举才是正道啊。”
“宽儿,你今天好端端的突然抛出这么一个东西出来,到底想要干什么?我都搞不懂到底要怎么帮你?”
你说收买人心吧,有这个嫌疑,但是似乎影响也不大。
以孔颖达为代表的那帮人就更加会反对了。”
这个时候怼科举制度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很显然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今天只不过是先给大家热热身,让大家知道科举改革,那是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的。”
说是为了个人谋利吧,似乎也不像。
“如今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太子殿下、长孙无忌和我身上,楚王府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
很快的,朝会就结束了。
这样的人才,我们就有必要把他们纳入其中。
哪怕是他们当着众人的面大吵起来,也没有卵用。
如今朝廷的五门科举,已经完全可以满足需求,大家对科举的满意度也达到了全所未有的高度。
他们是翁婿,怎么避嫌其实都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其中一些人才,也一样可以给他们机会为朝廷服务。
“科举是为朝廷选官的很重要途径,如果过于放松科举的门槛,那么到时候肯定会有许多不怀好意的人混入其中,给我大唐百姓带来巨大的损失。”
下朝之后直接就跟李宽走在了一起。
毕竟,科举制度改革到了现在,大部分的人都已经有资格参加了。
不过,很显然,程咬金不认为这是李宽的唯一目的。
搞的李世民在御座上看的很是无语。
李宽脸上倒也没有什么失望的表情。
哪怕是改革,也不是把什么阿猫阿狗都往朝廷的大门口送。”
不管是任何人,只要你没有做什么违反犯罪的事情,李宽觉得都是需要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能够有资格去参与到考试当中。
各种各样的观点纷纷被人给抛了出来。
程咬金一点也不避嫌。
许敬宗虽然没有事前跟李宽做沟通,但是以他的聪明才智,自然知道今天要做什么。
以许敬宗这个教育部长为首的楚王党,也站在那里据理力争。
吏部尚书高士廉,今天算是长孙党的代表人物了。
这闹哄哄的场景,显然不是他想看到的。
说实在的,他也不能完全理解李宽科举改革背后的目的。
一直以来,武将之间虽然比较团结,贞观初年的武将也算是历朝历代当中能人辈出的。
不管是李靖还是李绩,亦或是李孝恭和秦琼,还是程咬金和尉迟恭,在历史上都留下了鼎鼎大名。
但是武将在跟文人相斗方面,往往都是处于下风的。
特别是伴随着大唐的开国将领慢慢的老去,这个趋势会变得更加明显。
这种情况要怎么办?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