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和觉得自己好倒霉。

这些文人,追求的不就是名气吗?李宽今天被李世民召进宫了。

“雉奴说的也对,王有才能够这样孜孜不倦的研究学习,也充分说明了观狮山书院的学风还是非常优良的。”

哪怕是李世民心中有点疑问,也只能选择了相信。

李治:???怎么好端端的就扯到了观狮山书院的学风上面了?算了,你说是就是吧。

从作坊城中各个物品的制作过程就可以看出来分工的好处,这种趋势只会越来越明显,而不可能出现倒推。”

“是的!经济学的道理,很多是经久不变的。王有才在《国富论》中讨论的是一些最基本的原理,这些原理,虽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一些变化。

这么一本开拓了政治经济学的一本书的作者,就不应该跟一般的文人一样,而是要有自己的风骨,要有自己的坚持。

哪怕是到了二十一世界,这本书也仍然被认为是经济学领域的开山之作,是一百本必读的书籍之一。

但是现在搞得却是好像他没有把工作做好一样。

“二哥,为什么这《国富论》,你会觉得是政治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而不是说它是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呢?”

“父皇,其实儿臣倒是觉得王有才能够在这种情况下也继续前往镇北道搞研究,这才配得上《国富论》作者的身份。

免得到时候被其他大臣的一些观点给带歪了。

果然,李宽这话一说,李治就不知道怎么接话了。

虽然李世民已经在报纸上看过了李宽的文章,但是报纸是报纸,当面交流是当面交流。“陛下,这书,哪怕是过个一千年,也仍然会是经济学领域的一本经典之作,成为所有商学院学员的必读之作,也是所有想要了解经济学的人说不可回避的一本书。”

“朝廷给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大环境,解除了商人身上的许多束缚,再加上各种新商品的出现,给商人们提供了许多商机,大唐的经济,立马就迎来了快速的发展。”

如果他真的是去镇北道搞研究,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沉下心来搞研究,那么未来还真的可以成为大唐经济学方面的权威人物呢。

在他看来,现在是王有才人生的巅峰。

“陛下,雉奴,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离不开稳定的政治环境的支持,我们大唐也不例外。

毕竟,哪怕是《国富论》里头,也没有出现政治经济学这五个字啊。

王有才今年才二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如果他能一门心思的去搞学问,那么过个几年,指不定可以再次的写出一本跟《国富论》相媲美的书籍呢。”

不过这一研究,他倒是喜欢上了这本书。

特别是结合大唐最近十几年的变化来看这本书,更是可以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奴婢也不是很清楚,但是多方打听,他是去镇北道了,这个是确凿无疑的。”

里面的很多话,越琢磨,越是经典。

李宽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拍一拍李世民的马屁再说。

王有才不在长安城,这本来跟他没有什么关系的。

毕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皇家的统治来说,其实不一定完全是好事的。

要不然为何那么多朝代都要实施愚民政策呢?“所谓政治经济学,就是……”

接下来,李宽滔滔不绝的在那里讲了半小时,把不少新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给抛了出来。

甚至还隐晦的提到了朝廷有必要针对新的经济格局,做出一些改变。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