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经验的船员在登州有多吃香,淳于难是非常清楚的。
这还是多年努力之下的结果。
“一百万?”这得是多大的一门生意啊?
只要能挣钱,名声什么的,淳于难觉得以后都是可以挽回的。
“登州海事学院?”
在倭国捕捉奴仆的时候,刚开始都是淳于家自己的人手去到岛上抓人,效率比较低不说,时不时的还会有人员损伤。
以前那些村落里头混不下去的壮丁,一旦出海几年之后,就变成媲美四级工,甚至是五级工收入水平的人员。
大唐要向大海进军,正规的海事学院就是必不可少的。
“你有信心就好!不过,倭国和朝鲜半岛那里的生意,你也不要落下。到时候天竺人你可以运输到登州或者洛阳、长安进行交易,主要提供给镇北道、河东道和辽东道的种植园主人使用。
“没问题,只要船只到位了,立马就可以出发!不过,下官就是担心太多船只出海了,海员的数量会不够。”
吃独食是没有办法把生意做大的。
这也算是淳于难这些年悟出来的道理。
从长远来看,那会留下隐患。
只要利益足够丰厚,一定会有不少天竺人铤而走险的跟我们合作的,到时候我担心的是运输奴仆的海船数量不够呢。”
大不了到时候他挣到了一千万贯钱的话,可以拿出两百万贯钱出来做善事。
“如果天竺真的有几千万人,那么捉个一百万人回来,想来是问题不大的。无非就是到时候要深入到内陆地区,才能抓到更多的人。
淳于难心中充满了震惊!
要不然,缺少系统的海员培训和人员输出,单单依靠各个船队自己去培养海员,肯定是赶不上大唐的需求的。
后面跟一些大名合作之后就不一样了,自家的海船只要在约定的时间到达码头,就可以直接开始装人。
淳于家进入这个行业以来,总共也就搞了十来万人回来。
不过,尽管如此丰厚的待遇吸引了不少百姓出海,但是跟大唐这几年的需求比起来,还是非常紧张的。
而自己要付出的成本,却只是一个零头。
各地修建书院,是可以向教育部申请经费的。
“之前东海渔业在登州有找一处院子展开海员培训,你可以专门划拨一块地出来,用来修建登州海事学院,专门培养出海需要的人员;到时候,你还可以专门跟各个商家合作,接受委托培养任务,把登州海事学院建设成大唐最顶级的海事学院。”
按照登州人市的行情,一名青壮奴仆至少可以卖十贯钱,甚至卖二十贯钱。
这几年,大食帝国不断的向外扩张,应该征服了不少的国家。如果你愿意从他们手中收购奴仆的话,那么大食商人肯定会想办法给你提供源源不断的奴仆。”
而海事学院培养的学员,其实是为各个商队服务的。
当然,肯定也能为市舶水师服务。
但是,终归是可以让商家享受到其中的好处,让淳于家光明真的从中享受到好处。
这种事,何乐而不为呢?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