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0章 太原王氏的底蕴
朔州地势非常险要,遥控长城,外连大漠,背居延而面燕京;右偏关而左雁门,南峙宁武,居三关之中。襟山带水,四塞为固,古墩野戍,回环盘护。
可以说,这里曾经是河东道最主要的边关。
但是,地势险要的朔州城,往北而去,却是一大片连绵不绝的草原,地势平坦,没有什么阻挡。
如今,这一大片平坦之地,已经开垦出了几百万亩的田,成为大唐最主要的种植地。
粗加工和籽油加工行业,成为朔州最主要的产业。
与此同时,养蜂业的兴起和边关贸易的繁荣,让这座边城成为了大唐北方首屈一指的州城。
当初被李宽安排到朔州负责种植推广的褚遂良,在今年年初顺利的接任了朔州刺史,带着境内勋贵、商家和百姓,进一步的扩大了的种植规模。
太原王氏想要在这个行业里头成为领头羊,一定是要有一些自己独到的东西。
本~内容:正/确的'版}本`在+69书>吧}读-
褚遂良知道朔州刺史这个位置对自己意义很不一样。今后能不能步步高升,就看自己在这里能否做出成绩。
因为这个时候,大家会发现继续向外拓展土地,难度变小了,收益变大了。
朔州城外,方圆百里之内,已经看不到一个胡人部落。
这至少可以为王氏布争取一年的事情。
“布的价格现在已经可以做到跟麻布持平,未来除了一部分的丝绸和皮革、羊毛线,布将会成为大唐百姓最主要的布匹来源。伴随着大唐百姓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衣物的需求肯定也会上升一个台阶。我们要趁着其他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打响太原王氏布的名声,让大家习惯去我们的王氏布铺子去购买布。”
王杰意气风发的看着作坊里不断转动的一台又一台设备。
很显然,所有人都还没有想到将水车跟布制作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王杰提前行动了。
一直以来,他心中都有一股气,要好好的在楚王府上面把这口气给发泄出来。
作为一个以产业为最核心产业的边疆城市,搞清楚了朔州的相关情况,基本上就把整个朔州的情况搞清楚了八成。
兵贵神速,商战也是如此。
朔州城外,王氏布作坊之中,王盛心情激动的跟王杰汇报着作坊的试生产情况。
别小看这一年,通过这一年的推广,在价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百姓们肯定会习惯性的去王氏布铺子购买布。
“你有这个信心是好的,接下来就全力以赴的提高布的产量,我已经提前购买了大量的,运输布匹的四轮马车也都安排好了,只要你们生产出布匹,立马就可以运往长安城,打其他作坊一个措手不及。”
这样的趋势一旦形成,很快就会影响我们的产量,这是一个不利因素。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吸引更多的人来到朔州定居。只有把朔州变成一个人口大州,才能让朔州的发展变快,才能让边疆更加稳定。”
从观狮山书院出来的学员,不管是进入了中央哪个衙门,还是去到地方哪个州县,都比较喜欢用数据说话。
“楚王府目前只是占据了一半左右的布市场,剩下一半是其他布的。这一次,我们只要从楚王府手中抢一部分市场,再挤压其他布的空间,立马就能成为大唐最大的布生产作坊。如今的布,不仅热销大唐,在倭国等地也非常的流行,到时候朔州的这座作坊,将成为我们太原王氏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他很担心出现类似谷贱伤农的情景。
“我们的布使用了最新式的水力纺织机,质量非常的稳定,每一匹布几乎都是一模一样,让人感受不到差异。再加上我们直接把作坊修建在了朔州,可以节约运输的成本,而水力纺织机的高效率,也让布的加工成本变得低廉。
也就是太原王氏在河东道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力,要不然一般的勋贵世家,还真是不敢在朔州修建一座这么大的作坊。
但是把运输到长安城,其实很是不便。哪怕是朔州有直接通往长安城的水泥道路,也很是轻便,但是随随便便的一点,就装满了一马车。所以路上跑的运输的马车,往往堆积的又高有宽,其实不安全不说,运输成本也着实不算小。
这些信息,褚遂良看起来一目了然,对自己治下的情况立马就一清二楚了。
现在,这个机会总算是来了。
所以边疆的人口跟边疆的范围,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当然,不允许运到国外,机械作坊会不定期的抽查。
“府君说的在理,不过要不断的利用草原上的土地来种植,就有必要不断的提高布的销量,扩大的用途,要不然大家种了却是无法获得更多的收益,我们的意图就很难实现了。”
石明出自观狮山书院,思路显然比一般的官员要更加开阔。
单单这个布作坊,首期雇佣的匠人数量就高达三千人,未来将会突破一万人。
所以从去年开始,就有一些勋贵在朔州直接建设了线作坊,先把制作成线,然后再运输到其他地方加工成布。甚至有些作坊直接将脱籽到布制作的所有工序都放在了我们朔州。城外河边今年刚刚完工的那座属于太原王氏的布作坊就是如此。”
这一次王杰筹划全新的布作坊,直接交给了王盛来负责。
“相比去年的收购价格,略微下降了几个点,影响应该不是很大。因为不仅的产量增加了,作坊的数量也增加了不少,以前,除了脱籽和榨油的作坊之外,其他基本上都建在长安城。
郎君,只要我们维持一个薄利多销的价格,百姓们没有理由不买我们的王氏布。哪怕是楚王府的布想要跟我们竞争,也完全没有优势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