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4章 小康之家

贞观年间,世家大族的影响力没有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那么厉害。

但这也是相对的。

在五胡乱华之前,中世家大族对朝廷、对地方的影响力,都是宋明清时期不能比的。

就像是以马家为首的陇右士族,一旦大唐中央朝廷陷入内乱,他们立马就可以让陇右成为一个独立的小王国。

各个州县里头,一半以上的官员都是他们的人。

哪怕是李世民励精图治,到现在为止,朝廷直接任命的官员,也就只到了县令这一个层面。

再下去,要不就是州府里面的刺史在安排,要不就是县令走个过程一样的按照惯例任命本地的某些人为官为吏。

如今李宽突然表达出要对付陇右士族的意思,由不得上官仪不紧张啊。

“楚王殿下这个小康之家,跟寒门子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寒门子弟是意味着祖上曾经荣光过,如今已经落魄;而小康之家却是有着更多的积极意义,更能代表我们大唐的变化。”

本~内容:正/确的'版}本`在+69书>吧}读-

“陛下实在是担心的话,到时候我们也可以在陇右道大力的推广土豆种植。算算时间,李耿和李义协率领的船队,应该快要到达美洲了,到时候带回来土豆和玉米,我们首先在陇右道推广。”虽然土豆和玉米最终肯定是要在大唐全国推广的,但是先后有别。

李世民坐在一旁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王爷,你说的清除,是要降低这些士族在陇右道的影响力,还是要连根拔起,彻底的消灭这些士族呢?说实在的,凉州能够有今天的这副局面,这些士族也是有一些功劳的。

虽然岑文本是世家子弟出生,但是也算是见识广博,对于民生疾苦有着很深刻的认识。

贫苦百姓太多了,就意味着随时都可能会有动乱。

人一旦吃不饱肚子,那是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的。

一旁没有怎么说话的岑文本忍不住发出了一句赞美之词。

直到这两年才开始重现成为长安城有头有脸的勋贵。

对于朝廷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

李世民细细的品味着这句话。

李世民都是这个态度,上官仪就更加不可能继续反对了。

他的父亲岑之象,在隋末时期担任过邯郸县令,遭人诬陷。那个时候,岑文本才十四岁,自己去到到司隶为父诉冤,辞情激昂恳切,召对明辩,其父冤狱得以昭雪。

“不倒翁形的社会结构?”

不仅两边的吐谷浑和西突厥被灭了,丝绸之路如今也变得更加繁忙,就连胡人对大唐的依赖也大大的增加。

“只除首恶,其余人不追究!当然,发配岭南或者江南道,这是必须的!”

不管是李世民还是岑文本,甚至是上官仪,都是亲自把玩过这种玩具。

倒不如让这些士族去掌控那些僚人的地盘,这样才能让这些区域成为真正受到朝廷掌控的存在。

来济也忍不住夸奖了一句。

在李宽看来,一个由众多的小康之家组成的陇右道,比一个由几大世家和无数贫苦百姓组成的陇右道要稳定的多,好控制的多。

上官仪是自己颇为信任的属下,李宽自然愿意跟他好好的沟通一番。

把这些士族扔过去跟当地的土人斗,不仅可以有效的给朝廷做贡献,还可以进一步加深这些地方的开发。

他很清楚寒门子弟是不可能快速增加的,因为哪怕是寒门也是“门”,意味着祖上曾经出过做过高官的人。

在他看来,香料这种金贵的东西,需求是非常有限的。

哪怕是凉州城中已经有许多胡人加入到了大唐户籍,但是要赢得大家的信任,却没有那么容易。

当然,前提是这个土豆和玉米真的存在。

李世民:“万一到时候种植香料还是挣不到大钱,对大家的吸引力下降了,陇右道的胡人,可能就真的会借着这个机会崛起了。”

“没错,小康之家!《诗·大雅·民劳》有言: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在我看来,小康之家就是小有资产的人。这些人可以是各个作坊里头三级以上的匠人之家,可以是凉州城外那些开着小食肆的掌柜之家,可以是县衙里头某个胥吏之家,也可以是家中有着几百亩良田、几个奴仆的农夫之家。”

要不然,一味地强迫人家去做事,效果并不会好。

“小康之家?”

所以我才认为凉州要继续发展壮大,清除掉当地士族是必须的工作。当然,你说的稳定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只要经历过了阵痛,吏部安排一批新科进士来到陇右道各个州县任职,再从长安城的各个书院之中招募一批学员来到当胥吏,慢慢的将各个州县纳入到朝廷的实际控制之中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来济就是寒门子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