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个时候的大唐百姓,简直就像是磁铁一样的吸引着周边的各个藩国的女性。这一点,比什么聪明才智都重要啊。

自从李宽几天前提出过立李治为太子的建议之后,李世民看李治的眼光就有了变化。

“世间万物,哪怕是獒犬那些畜生,对孩子都有一种天生的爱,自然的爱。这种爱,犹如天降甘霖,沛然而莫之能御。宽儿你也是为人父的人,自然对这种爱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了。”

李世民立马就站起身反驳。

“辽东那么冷,庄稼能长得好吗?”

“虽然朝中大臣,基本上都有在隋朝任职的经历,但是要他们再支持隋朝复国,这个可能性还是微乎其微的。”

李宽半真半假的说着。

而公开支持李恪和李治的人,却是并不算多。

毕竟,不管是灭掉东西突厥,还是高句丽,亦或是吐谷浑,都不是小事。

如果他真的愿意杀儿子,那么杀兄弟岂不是更加没有压力?“父皇,是……是四哥!他说我跟汉王叔关系密切,暗示我与大哥和五哥谋反一案有关,说我到时候也可能会被发配到澳洲去!我……我虽然跟汉王叔也算是相熟,但是不管是大哥的谋反案子,还是五哥的事情,我都是什么都不知道啊。可四哥却一直说他有证据,让我悠着点。”

像是辽东道生产建设兵团,刚开始的时候他还关注一下,后面基本上没有特别的奏折过来,他就没空理会了。

到了这个时候了,李宽也不再扭扭捏捏,直接摆明了态度。

“雉奴,你从小就跟在朕的身边,只要你的眼轱辘转动一下,朕就知道你在想什么。说吧,别一句话没睡好就忽悠过去了。”

不客气的说。李恪和李治的支持者加起来,数量都比不上李泰。

“储君设立,乃是陛下家事,按理来说,微臣是不应该多说什么的。就像是刚才说的一样,所有父母对孩子,都有一份深沉的爱,微臣相信陛下也不例外。朝中对于太子人选中,呼声最高的是魏王殿下,想必陛下也是对魏王殿下感到比较满意的。”

真要是立了他为太子,那么自己百年之后,估计儿子就要被青雀给屠光了。

“你还有什么话要说的?”

不仅比不上李世民,跟房玄龄、长孙无忌、岑文本,或者是褚遂良、马周,甚至是程静雯和武媚娘相比,李宽都是有所不如的。

“压力有点大,为什么压力有点大?”李世民追问道。

最关键是他还基本上解决了大部分百姓饿肚子的问题,这个意义高的吓人。

“这就对了,不管是王爷几位,还是晋王殿下,对于长孙司徒来说,都没有什么差别;至于吴王殿下,恕我直言,那根本就不是王爷你真正的对手,他身上流淌着大隋的血脉,就让他跟太子之位没有任何缘分!”

“如果立魏王殿下为太子,则高明和雉奴都不能活命。如果立雉奴为太子,则陛下的三个儿子都能保全。”

“王爷,陛下虽然答应你了,但是册封太子这种事情,他一定会问一问大臣们的意见,慎重考虑之后再下定论,您稍微再等等就行了。当然,这些天,要拜托岑相和刘先生多帮你活动一番,免得到时候真的出了意外。”

大明宫中,李世民跟长孙无忌步行在园之中,像是朋友一样的闲聊着。

虽然那天李世民没有再表明什么观点,但是李宽走了之后,他稍微想了想,也就意识到了李泰在骗自己。

李宽是个女儿奴,有人要对李宽出手,他可能会忍了。

毕竟,喜欢归喜欢,李世民不觉得李治是一个合格的帝王人选,在他看来,李治太“懦弱”了,做事没有什么主见。

不管你是身居高位,还是作为普通百姓,说话的艺术实在是太重要了,影响也太大了。

“父皇,真的没事!我……我就是最近压力有点大,睡觉没有睡好。”

接下来的几天,李世民一直没有正式下召册封太子。

所以,他就拿出了一个类似于“莫须有”的东西,让李世民一下子就陷入了沉思。

“朕知道了!”

“魏王殿下的才华,微臣自然是听说了的。魏王殿下主编的《括地志》,微臣更是全部拜读过,再加上魏王殿下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对书画鉴赏也相当在行,算是皇子中少有的才子。只是,微臣有一句话,不知道当不当说!”

“好,非常好!按照薛礼的说法,辽东道种植的水稻产量,估计会比关中还高半成呢。并且,在那里基本上不需要施肥,土地就已经非常肥沃了。”

“山宾,父皇之前答应过我要立我为太子的,可是都过去好几天了,也没有一点动静。反倒是朝堂上面,各种各样的声音都冒了出来,支持李恪的,支持李治的,甚至连李谙那个家伙,都有人支持。”

魏王府中,李泰挺着个大肚子,在房间里转来转去。

要不然不声不响的没了,李世民就要紧张了。

当年跟随李世民打江山的老伙计,基本上都是“帝王党”,太子没有登基之前,他们只是李世民的人。

不过,连续两三天,李治都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这就让李世民有点诧异了。

“说!”

一方面,是考察李治的功课做得怎么样了,另外一方面,也考教一下李治对待政事的态度和观点。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是啊!齐王殿下不在德妃身边,比较难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所以才会一步一步的越走越歪,从此走上不归道;而太子殿下也是在皇后娘娘去世之后,性格变化不少,如果皇后娘娘还在,哪怕侯君集他们再怎么怂恿,他也是断然做不出谋反这种事情的。”

像是南高句丽的女人,宁愿被卖到长安城做普通人家的小妾,也不愿意继续留在国内。

“青雀已经跟朕承诺了,一旦他继承大统,百年之后,就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雉奴,怎么雉奴就不能善终了呢?”

“无忌,恪儿和雉奴之间,你觉得谁更适合担任太子?”

特别是最近几个月,每个月都一堆的事情,他根本就没有心思关系辽东的一个新设机构。

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种植,完全可以在辽东生产建设兵团进行尝试。

看来,李治传递的信息,还是非常准确的。

哪怕是你晚上不回来也没有关系。

“长孙司徒那里,他还是不愿意见王爷吗?”

当然,这也跟一些朝堂大佬一直没有表态有关系。

……

不客气的说,长安城各个坊间,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群群孩童在玩耍。

“火炕的修建及时缓解了冬天的寒冷影响,也让大家积累了在辽东过冬的经验;如今春暖开,辽东道生产建设兵团已经完成了水稻和大豆的种植,就等着丰收呢。”

“青雀有爱才之心,对待贤人志士很有礼貌,在朝堂中的风评也很是不错。朕对他确实也比较满意,过几天就准备正式册封他为太子。”

……

李世民面无表情的应了一句。

李世民皱了皱眉头,眼睛盯着李宽,想要看看他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说出来。

看来自己对青雀的了解,自己对各个儿子的了解,还不如宽儿深啊。

李泰稍稍松了口气,觉得可以再等一等,免得让李世民觉得他是多么的急迫。

这话,也就相当于是下了逐客令!李宽倒也没有指望李世民当场就表态要立李治为太子,这事根本不现实。所以自然也没有多废话,请安之后,离开了大明宫。

这么一来,长安城的人口出生率,立马就上来了。

当然,前提是你事前说好了不回来,或者安排了下人回来报告。

那天得到李世民承诺之后,李泰简直心怒放,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了。

这青雀还没有登基呢,就这样逼迫雉奴,那等到自己归天之后,还了得?

作为帝王,哪怕是已经意识到了自己错了,要那么快就转变态度,也是有点困难的。

这个时候,李治倒也没有多说话。

所以回到魏王府之后,立马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杜楚客。

毕竟,东北的黑土地,足够养活另外一个大唐的人口。

宽儿说的话,果然还是有道理啊!

作为李世民的妻兄,玄武门之变的第一功臣,英雄榜上第一的人物,长孙无忌的意见,李世民还是非常在意的。

很可能你平时都非常的努力,但是就因为某个场合说错了一句话,你的努力就前功尽弃了。

“确实如此,朝中没有几个人会支持隋朝复国,但是百姓们不知道这一点啊。关键时刻,只要有人放出一些流言,就会让百姓产生恐慌,对我大唐的统治非常不利。再说了,有嫡子在位的时候,不立嫡子,这也不是正常现象。雉奴仁孝,这是满朝文武都知道的事情,大唐如今已经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一个仁孝的帝王,其实才是最适合大唐的。”

长孙无忌自然是力挺李治当太子,再不济,李泰上位也比李恪要强。

李世民没有立即接长孙无忌的话,而是沉默了片刻。

最终,他才叹了口气道:“希望雉奴不要辜负朕的期待!”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