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9章 大唐的中产阶级

高句丽人过的还是一日两顿的日子。

如今做了奴仆,跟着辽东生产建设兵团开始搞起了建设,却是变得能够吃起三顿饭。

这让各家的奴仆立马就认命了许多。

“你们这个时候来辽东,算是来对时候了。我听那些高句丽人说,八月的辽东,是最美的时候。你看远处的那些树叶,都已经开始变黄,再过几天,就漫山遍野都是黄色的树叶,非常的漂亮。”

杨洋背着一只大黄猄,一点也不累。

快到自己院子门口的时候,还专门指了指远处的树林,满是自豪的赞美着辽东的风景。

如今,他已经快速的切换了角色,把自己当做是新的辽东人。

所以吃饭的时候,直接就是每人一个大的木碗。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吧首.发?本=小^说?。

但是放在此时的辽东,最不值钱的就是木头了。

虽然这些人自己都不认识,但是他却还是非常热情。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都不是非常重视辽东。汉朝的时候,虽然也设立了几个郡,但是朝廷的支持力度非常有限,到了后面也没有保住。如果辽东的局面能够在陛下手中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那么背后蕴含的意义绝对是非同凡响。”

很显然,杨洋一家此时的生活状态,还是比较让人满意的。

现在,也可以通过比较传统的农业,来造就一批不一样的农场主。

“先不忙着吃,过来帮我拾掇一下这只黄猄,再烤几只鱼,煮上一大锅粟米粥。哦,对了,把那刚刚腊制的野猪肉,也整一腿炖了。”

李世民似乎是在回应着李宽的话,又像是在回答杨洋的提议。

“陛下,之前有大臣说朝廷给辽东生产建设兵团的赏赐太过丰厚,每个将士都有奴仆,简直不可想象。其实,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只有丰厚的赏赐之下,才能让大家安心的待在辽东,才能吸引更多的百姓来到辽东。

李宽现在也有意识的在加强这一个阶层的人口数量。

“没错,在辽东这些地方,你要是像关中那样精耕细作,是不现实的,也没有必要。用地广人稀来形容辽东,那是一点也不夸张。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这里的土地,又不给大自然带来不可逆转的变化,适当的发展小农场主的规模,也是很有必要的。

“还成,就是稍微笨了点,不怎么会干农活。不过,学习的态度还可以,等到明年开春的时候才是真正忙碌的时候,相信那个时候已经可以比较顺手了。”

“嗯,因地施策,宽儿你当初的提议,确实很有道理。要是建设兵团的将士们,家家户户都跟这个杨洋差不多的话,何愁辽东不稳,何愁辽东不富啊。”

要知道,吃不饱饭,这一直都是广大百姓最头疼的问题。

我们大唐要长久的繁荣稳定,有必要加强中间阶层的人口数量,这些人的家财虽然没有办法跟富人相比,但是有着自己的房子,有着自己的马车,可以时不时的去酒楼之中,尝尝鲜;也可以去歌剧院之类的地方,看一场戏剧,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也可以考虑购买。小农场主的未来,就算是这类人。”

在我看来,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旺的是后续,国家就兴旺;文化强大的民族,一定是一个强大的民族。通过学堂的设立,让广大的辽东百姓,让那些外族人能够慢慢的接受我们大唐的文化,对于辽东的长治久安,其实还是具有非常强大的意义的。”

作为府兵被征兆到辽东作战,这些人之前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夫。

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杨洋的这个院子也刚刚的建好,相关的器具并不齐全。

“开饭咯!”

虽然不知道明年种植的水稻和大豆能不能丰收,但是这里野味如此丰富,他一点也不担心自己会吃不饱饭。

过个几年,等小孩们长大了,学堂正好用来教授孩童。

杨洋的生活状态,李世民是看在眼里。

自己跟他们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今年有缘相见,以后还不见得有再次见面的机会。

事实上,不仅高句丽,新罗和百济的上层人士,也都是说汉话,写汉字,看汉书。

李世民也好久没有享受过这种放松的日子,忍不住停住脚步,闭上眼睛,深呼吸了一口气。

作为一个帝王,谁都希望看到自己治下的百姓能够过上幸福的日子。

但是如果有名垂千古的机会,李世民肯定还是非常感兴趣的。

高句丽的勋贵,说的基本上都是汉话。

杨洋这个观点,虽然在李宽看来有点土,但是却是代表了生产建设兵团大部分人的意见。

“辽东生产建设兵团总共有三万将士,再加上朝廷赏赐的女人和奴仆,差不多有二十万人生活在这一片区域,简直就是一座新的城池一样。能不能从地里面解决填饱肚子的问题,确实非常的重要。”

是谁在放屁?李世民皱着眉头睁开眼睛,狐疑的看了看四周。

“嗯,目前来看,生产建设兵团的设立,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除了猫头鹰的叫声,远处不时传来的狼嚎和虫鸣声,再也没有其他声音。

发展教育,一直是李宽大力支持的事情。

所以辽东的森林,保养的还是非常到位,各种巨大的木头,随处可见。

当然,如果我们的耕作效率不断的提升,以及一些小农场主经过了早期的积累之后,慢慢的有实力扩张,那么辽东的中型和大型农场数量肯定会越来越多,也算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运气好的,直接成为东家的管家,就摆脱了下地干活的命运。

什么山珍海味,李世民都品尝过。

这是杨洋来到这里之后,第一次有客人到来。

如今只不过是回归了老本行而已。

从历史上,以及后世的情况来看,中间阶层是最稳定,最不愿意造反的一个阶层。

有些东西,只有自己亲自体验过,经历过,才有不一样的感受。

虽然高句丽是半农半牧的国家,但是更多的还是在辽东保留了游牧民族的习俗。

今天的行程完全是随意的,根本就不可能有谁事前安排好了给李世民看。

“小农场主?你这个概念,倒是很新鲜!”

像是杨洋这些不怎么识字的士卒,家中那些颇受重用的奴仆,都可以给他们进入学堂学习的机会。

如今朝廷还不具备在辽东全面推广蒙学、小学的条件,但是在辽东生产建设兵团里面,还是可以先搞一搞的。

“我们也带了一些吃食,刚好一起吃!”

杨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不过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似乎情况有点不一样啊。

进了院子之后,杨洋立马吩咐着下人忙乎起来。

李世民品味着李宽话里的意思,思索着这些变化对大唐的影响。

李世民用手指敲打着木桌,心中思索着。

但是有这意思,是相通的。

“我这个院子,是只了两天时间就修建好了,总共有十二间房子,不管是奴仆还是牲口,都有住的地方。四周用削尖了的木头立上一圈,也不用担心晚上有野兽溜进来。我还琢磨着下一次进城的时候,看看能不能买只狗回来养着,到时候就更有感觉了。”

看着眼前一盆盆的炖肉,李世民心中其实非常的高兴。

以前,更多的通过扶持商业发展,带动匠人收入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这些高句丽奴仆,用着还算顺手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