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马周的安排很是妥当。如今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人员进入,再加上大唐的大军还驻扎在这里,实际生活的人口已经有三十万了。
没办法,辽东实行等级制度跟其他地方可不一样。
“可以!不过报社的开设,没有那么容易,除了找大唐新闻出版署在辽东的分支机构审核之外,我们还得请一批数量的匠人,购买一批设备。辽东百废待兴,很可能印刷报纸的纸张,都不一定能够得到保证。还有,人家《大唐日报》,都是养着一帮写手,才能确保每天都有好文章、好新闻面世,如果阿耶你要搞的话,这些都需要提前考虑。”
当李世民率领的大军在辽东战胜了高句丽,一些故事通过《大唐日报》、《长安晚报》等报纸慢慢传开之后,郭得志敏锐的意识到了一个新机会。
不过,看在金华是自己唯一尚存的长辈的份上,金太对他还是很关照的。
郭云鹤倒是一点也不担心自己会被人拒绝。
因为作为一等人的唐人,其实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依靠刷脸来横行辽东城。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几个路人很显然就是高句丽人,而那个小偷模样的人物,也是高句丽人。
“啪!”
读了这么几年的报纸,金华对于报社的影响力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
而大部分的高句丽人,身上的气质也都跟唐人不大一样。
虽然这些制度对人员的流动会带来一些不便,但是影响其实非常有限。
甚至他还给《大唐日报》投过稿子呢。
金太的三叔金华是一个落魄文人,当初错过了入股金太打铁铺子的最佳机会,让人悔恨不已。
虽然他自己的才华比较有限,但是由于天天看报纸喝茶,对于报纸的排版、文章撰写之类的东西,他都有几分了解。
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打听一些故事,那还是很有可能成功的。
新成立的警察署办案的时候,但凡是其他人告唐人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给你来一顿板子。
如今反过来为了这些东西,又要在辽东城说书。
读者喜欢什么,我就些什么。
金华倒还要几分脸面,没有直接说要找金太要或者借。
甚至一些高句丽人直接就选择了卖身成奴。
……
金华好不容易发现了一个挣钱的商机,自然是不愿意错过。
按理来说,战乱之后,应该是民生调蔽,商业凋零才对。
不过,作坊草创初期,根本就没有什么文书工作需要金华去处理的。
“行,要么不做,要做就尽快。大哥现在已经选好了作坊修建的地址,这段时间基本上都很少回来住。我们可以先在宅子里找一个小院子,先作为《辽东日报》的办公地点。至于稿子的问题,我觉得阿耶你可以自己写一部分,然后我们钱聘请人写一部分,等以后才考虑聘请专门的写手。”
已经年过四十的他,重新焕发出了新春。
“没错,到时候我们的《辽东日报》肯定可以成为辽东百姓家喻户晓的报纸,为我们金价家带来丰厚的收益。指不定到时候金太打铁铺子也还得钱来我们《辽东日报》上面来打广告呢。”
很显然,走《大唐日报》这样的大报社的路子,短时间内肯定是行不通的。现在已经发现很多人对辽东的事情感兴趣,那就专门写大家感兴趣的东西就行了。
但是辽东城的情况,却是完全不同。
毕竟突厥人、室韦人和靺鞨人,跟大唐人有着明显不一样的外表。
“悦来客栈开业大酬宾,首次住宿享受五折优惠!”
“辽东城已经攻下了两个多月了,当初里面遭受到的战乱的破坏又相对有限。如今有大量营州、幽州过来的商家,还有从长安等地远道而来的各种人,自然就热闹了。一个地方,只要有商业价值,就会吸引人的到来,就会热闹起来。你看那登州,以前不也冷清的要命,现在呢?”
但是,长安城虽大,每天都要找到一些很有意思的故事,可没有那容易。
这种关系虽然比较淡薄,如果你求人家帮你办什么重要的事,基本上是靠不住的。
“王爷,要不要过去帮忙?”
只要选对了东家,做一个奴仆也比在辽东做一个高句丽人来的舒服。
王玄武看到李宽停下脚步,以为他想要见义勇为。
“嗯?”金鑫停下了脚步,盯着自己阿耶,“阿耶你这个主意不错,我一会就跟大哥提议,让他考虑开设一家报社。”
郭得志觉得自己离开长安城,是为了寻找说书的素材,为了自己的《辽东从陛下御驾亲征开始》。
“如果你真的有这个想法,那么我支持你!”
“鑫儿,你发现没有,辽东城这段时间来了非常多的外来商家,他们非常迫切的想要了解辽东城乃至整个辽东的一切;刚刚我还在好几个杂货铺面前,听到有人问有没有报纸卖。”
长安城如今已经有大大小小几十家报社,如果你没有太大的野心的话,经营一座报社其实并不是特别的难。
李宽的话音刚落,那个逃跑的男子就被几个路人给联合拿下了。
“嗯,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是重中之重,如今薛礼在负责这一块业务,你有空的时候也多去给他提点一些意见。过段时间,观狮山书院也会来一批学员加入到兵团当中,各个作坊的人员也会过来的越来越多,你要是忙不过来,可以从书院里头找几个用得顺手的学员放在身边培养。”
但是偏偏他一点都没把李承乾这个监国太子放在眼中,长安城里头的气氛,莫名的诡异了几分。
送到金太作坊的免费小学读完小学之后,金华就把金鑫塞进了金太打铁铺子,让他帮忙跑业务,美其名曰:为侄子分担负担。
有辽东生产建设兵团,程处亮和秦善道又掌控着辽东道北部屏障,楚王府可以把辽东道作为一个新的发展重点。
金鑫觉得这应该就是《辽东日报》的办报宗旨。
王玄策这些年也是忙得够呛,李宽也是看在眼中。
“啊?”金华愣了一下,“阿耶的意思是我们父子自己开设一个报社,为什么要让金太来搞呢?他已经那么有钱了,也不差报社的这点钱啊。再说了,我以前在长安城的时候,每天不得把《大唐日报》、《长安晚报》、《曲江日报》、《月亮报》给看完?你们都没有我有经验啊。”
将大唐出征高句丽的各种故事进行整理,不仅可以满足自己很长一段时间的说书需求,还能借着这个机会出一本书。
而观狮山书院的学员,自然是最佳选择。
“好,那我一会就去找金太帮忙做担保,直接去大唐皇家钱庄借一笔钱。刚刚路过的时候,我已经看到辽东城的大唐皇家钱庄分号已经开业了,肯定有很多的优惠在那里吸引着大家去借款。”
“王爷,这辽东城恢复元气的速度,比我想象的要快不少呢。”
听着耳中不断飘过的各种各样的喧哗声,李宽感受到了辽东城的活力。
金华越说越兴奋,仿佛自己已经成功的办了一份报纸。
事实上,辽东城的唐人,现在完全就是高句丽人不敢惹的存在。
金鑫跑业务的时候,还蛮机灵的,不过他一门心思都在推广金太打铁作坊的产品上面,倒是没有其他心思考虑别的。
为了长远考虑,也是时候要培养一些新的人才。
快节奏的辽东城,让他生出了一种时不待我的感觉。
金华蹉跎了这么多年,也在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其实要我说,还是王爷您给辽东道设立的等级制度,意义非同凡响。这些高句丽人为了能够立功抬升等级,对付起自己的同胞来,比谁都狠。现在这些高句丽人,恨不得自己身边的同胞能够犯错,然后自己去举报,去主持正义,然后顺利的从四等人变为三等人,再变为二等人,从而实现阶层的跃变。”
金华虽然是文人,但是却是想发财想的快要发疯了。
“这个阶层跃变的机制,需要一套严格的户籍制度去配合。否则很难区分出不同人的区别,也很难严格的将这套制度执行下去。玄策,回头你去一趟警察署,把我们之前讨论的身份证的管理方法跟警察署说明一下,让他们试着给辽东城的所有人员都颁发一张身份证,加强对人员的管理。”
“虽然感觉有点怪怪的,但是你这个方法倒确实可以试一试。”
至于这一次远行,会不会影响五合居的生意,郭得志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作为五合居和味之素的金牌说书人,郭得志和郭云鹤这对师徒,如今算是长安城说书界的扛把子。
“不着急,陛下龙体安康,不管是谁,都掀不起什么风浪。”
“阿耶,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这些商家来辽东,当然是想要挣钱;而要挣钱,自然就要多了解辽东的情况;其他怀着各种目的来到辽东城的人,也都有这个需求。”
金华看来是赖定了金太,觉得自己的这个梦想一定要想办法实现,这比什么都重要。
他日如果有什么不测,也可以有一个腾挪的地方。
毕竟,多一个选择,总好过到时候手忙脚乱。
李宽也不愿意有一天,变得只能流落海外。
那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呢。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