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后世的大学生找工作,其实也不难。

这个方案,他也不是没有想过。按照大唐的官制,中书省负责诏书的起草,门下省负责诏书的审核,尚书省负责诏书的执行。

所以微臣建议陛下单独在朝中设置一个翰林院,从每年春闱进士之中,挑选合适的人选进入翰林院,专门从事史书修撰、起居注记录,甚至是诏书的起草。”李宽觉得大唐的进士,都还算是比较有专业水平的。

李世民对政治改革比较敏感,狐疑的看着李宽。

李世民脸上并没有什么欣喜的表情。

翰林院的人员,级别不一定要设置的多高,只要能够经常接触到李世民,那就足够了。

“没错,科举进士,那是一个比较清贵的出生。但是这些进士虽然通过科举获得了晋升之资,可本身的执政水平不见得有多高。当然,刚刚成为进士的他们,执政水平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缺少经验,并不是能力不行,只要给他们一个发挥的舞台,给他们一个学习的机会,假以时日,他们一定会成为我们大唐的栋梁。

难的是要找到一份合适、满意的工作。

真要安排科举的进士进入官场,一点也不难。

李宽有点搞不懂李世民今天找自己来是干什么。

假以时日,这些翰林院的人员不管是外方一州刺史,亦或是安排到六部之中任职,遇到的阻力都会小很多。

看起来,三权分立,效果应该很好。

要知道,不管是长安城中的世家,还是各个州县的乡绅,对当地的影响力都是巨大的。

李世民虽然知道李宽的弟子狄仁杰是今科进士科状元,这翰林院的成立,狄仁杰肯定是有机会进入的。

倒不如在长安城设置一个翰林院,让各科三甲进士能够进入到里头,成为天子近臣。

李宽脸上露出了笑容,这个结果,比自己想象的要好啊。

“单独容纳科举进士的机构?”

实际上,这一套体制运行到唐朝后期,就运行不下去了。

李宽对于李世民的想法,还是比较了解的。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陛下,居然把进士们安排到重要的职位上很有难度,那我们为何不能单独设立一个容纳科举进士的机构呢?”

大唐虽然是李家的天下,但是并不代表李世民可以为所欲为。

不过,李世民很欣赏李宽这种胸怀坦荡的“阳谋”,哪怕是他感受到了李宽的一些目的,也不会去拒绝。

“如此,微臣就替今春进士们谢过陛下了。”

如何设立一个合适的机构,就变得很有挑战性了。

要知道,不管是史书的修撰,还是诏书的起草,在封建王朝里头,都算是一等一的大事。

如今将这些大事都交给了还没有成立的翰林院,可想而知李世民对李宽的信任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翰林院作为一个养士之地,终归他们还是要出去拼搏的;不过在出去之间,先经历过一番磨练,也许最终的收获会更加的大。”

李世民早年南征北战,涨了不少的见识,所以很清楚翰林院的存在,对于科举进士的意义。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